走过2016
——上海高校老教协工作综述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坚持“关心老教授,服务老教授”的宗旨,补短板抓重点,拓展工作思路,全方位做实事,创新支教局面,留下了浓重的笔墨。上海高校老教协的工作也各有千秋、色彩纷呈。
一、老有所学,与时俱进赶上新潮流
坚持社团组织的政治性,引领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学习与文化中养老,逐渐成为各高校协会的共识。
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等协会为满足老教授们关心社会发展的需求,把举办专题报告会、座谈研讨会作为经常性工作,及时组织学习沙龙、研讨交流、考察参观,邀请学者专家举行报告会,跟踪热点,使广大老教授进一步拓展视野,加深对党和政府改革发展举措的理解和认同感。
各高校协会还因地制宜举办各种法律学习、养生保健、手机运作等讲座或辅导,丰富老教授晚年精神文化生活。复旦大学举办上海市老年保障法、老年学研究的专场辅导报告,讲授“手机使用ABC”“老年人营养学”。上海交大构建学习平台,鼓励会员在各类论坛投稿或作报告,承担了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关于上海养老问题典型案例研究》的课题,形成了数万字的研究报告,获得专家好评。同济大学结合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组织 “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公报 传承长征精神”主题学习会,开展“我的家风、家训、家教”活动;举办了三期由会员互教互学的手机学习班。上海财大成立了读书会,开展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杨绛”为主题的学习交流活动。上海大学坚持抓好沙龙讲座,邀请专家讲解《高温叶片在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中的运用》,听讲会员受益匪浅。上海电力学院以“清茗坊”茶室为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组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会”讲座以及“台湾政坛与两岸统一”的时事政论报告,利用网络微信通讯为老教授养老提供精准服务和文化享受,请微信行家进行微信基本技能培训,建立老教授协会微信工作群。上海海洋大学举办手机“微信60问”讲座,老教授们边听边问边操作,很快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华东政法大学坚持全年6次的组织学习。上海师范大学关注会员精神追求,组织校情报告会、校长与老教授恳谈会、健康养生专题讲座,积极推进老有所学。
二、老有所为,释放余热增添新色彩
老教授协会积极发挥优势,通过扶贫支教的平台,体验和践行老有所为。上海市老教授协会成立了百人讲师团,启动了帮扶固始革命老区教育发展项目,积极对接和主动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展示了老教授们的夕阳风采。各高校协会也都结合各自的实际,汇聚老教授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动员会员积极报名参加“百人讲师团”。同济大学为会员参加科技服务、工程项目提供全过程服务和管理工作,还组织老教授参与市老教协的科研课题和帮扶项目。华东理工大学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把老教协工作与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结合起来,组织三十多位老师前往奉贤校区,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深受大学生欢迎。每年新生报到,他们组成老教授接待咨询团,为新生及家长提供咨询指导。上海交大老教协在校庆120周年时,组织老教授以上党课的形式,讲述交大故事,学生反响热烈。东华大学老教协成立研究生督学组、教学巡视组、老教授咨询组,服务学校教学,老教授们的热心严谨和奉献精神,受到师生们好评及学校表彰,屡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的“特色项目”表彰,该校老教协长年支持和引导会员开展为社区服务活动,如纺大小区的“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社情民意气象站”、“电脑学习推广小组”等,会员或担任组长或作为骨干,多次荣获街道社区表彰。上海电力学院组织10多位具有50年以上党龄的老教授老专家与大学生共庆建党95周年纪念活动,为毕业生宣讲“光辉的党史,不朽的功勋——永远跟党走”,还组织了三场“不忘初心,弘扬长征精神”的专题报告会,听讲学生逾千人。上海师范大学成立20人的老教授志愿者队伍,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对奉贤和徐汇校区数百个教室的学风教风情况、课堂教学情况、教师自习辅导及坐堂答疑情况进行巡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和影响。该校的《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称老教授志愿者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四轮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上海大学老教协与科研处签订备忘录,为老教授参加咨询服务、课题研究、老有所为搭建平台,建立老教授“科技服务智库”,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参与科技成果交流和委托开发项目。上海戏剧学院开展学术活动,点评戏剧演出,在“上戏有戏”沙剧主题演出季组织观摩研讨,发挥余热促进教学,为90高龄的宋廷锡教授举行新书发布会,与上戏“戏剧评论小组”举行话剧《北京人》讨论会,为周本义教授举办为期一周的“印象欧洲油画展”。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协会成立“创意工作室”,开设“科技、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包括“高血压与冠心病基础知识”“老年人怎么吃才能健康长寿”“微信与智能手机使用技巧”等。
三、老有所养,人生价值旨在新发挥
老教授协会始终注重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养,这对于年事已高的老教授们更是一种关照与爱护。市老教协根据会员的不同年龄层次与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扩大受益面,让老教授们感受到协会之家的温暖与亲和力。加强与有关基金会的联系,通过送慰问金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一部分生大病、失独、空巢或有特殊困难的老教授雪中送炭,让他们得到关爱和实惠,切实提升老教授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各高校协会也遵循“营造快乐、积极、和谐的协会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有益于老教师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的宗旨,从实际出发,开拓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因地制宜组织活动,尽力做好关心老教授、服务老教授的工作,使老教授们在老有所养方面有所受益。复旦大学编印了上海市各区县近百家基本养老机构的索引,组织老教授们参观养老院。同济大学承办了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东北片法律、中医、慈善、健身、养老大型联合现场咨询活动”,协会还两次全覆盖调查,建立会员信息库,全面准确掌握会员生活状况,建立特困、孤老、独居、空巢老人、大病、重病及失能会员的帮扶名单;了解会员在生活、精神方面的实际需求,编制“医疗费报销指引”“老龄工作服务指南”,方便会员处理相关事宜。华东理工大学慈善工作站因势利导,选定大四学生毕业季、大三学生整体从奉贤搬回徐汇校区,以及新生军训等时间节点,动员学生“把爱留在华理”,集中设点收集废旧衣物,参与绿色编结、社会救灾、资助贫困地区希望小学等多项社会活动,扩大了上海市老教授协会慈善工作站的社会影响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了“琉璃制作”“可升降和转动蚊拍制作”等活动,组织会员参观新四军纪念馆和星堡浦江养老社区、老教授艺术作品展和出版《夕阳之美》作品册,编辑《老教授风采》。
四、老有所乐,关心服务谱写新篇章
市老教协通过多种形式,正确处理好四个“老有”间的关系,紧跟潮流加强老有所学,发挥余热体现老有所为,不忘初衷注重老有所养,把出发点、立足点与目标点放在老有所乐上,开展各类集娱乐性和健身性为一体的活动,做到了学中有乐、有为更乐、养即要乐,使老教授们的晚年生活真正体现乐在其中。
各高校都为老教授的晚年生活锦上添花、谱写赞歌,在市老教协组织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的基础上,也组织开展了各类活动。复旦大学组织老教授们赴陕西延安、西安的旅游考察活动。上海交大改进每月的大小沙龙:小沙龙探索协会与院系合作的模式,大沙龙添加新的内容,积极参加市老教协组织的国内外旅游和短途、短期的候鸟式养老活动,参加市老教协组织的文体活动,通过组织一日游、高龄会员茶话会、养老基地考察等,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同济大学组织会员去滴水湖和迪斯尼小镇一日游,参加祖国宝岛游、新疆游、东欧六国游、俄罗斯游、金三角游,以及海南候鸟式避寒休闲游和东北避暑休闲游;组织全体会员分10批举行简朴的“千人迎新年茶话会”。华东理工大学协会摄影沙龙开展活动有声有色,由讲座型向集体讨论、评论为主拓展,通过理论授课、辅导答疑、个别指导和实地外拍、照片讲评,相互切磋,使老教授摄影爱好者收获匪浅。在摄影沙龙成立五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纪念影集。东华大学老教协会员成为学校十几个社团中的骨干和带头人,丝网花、老年时装表演、手工编织等社团获上海市老年人学习团队称号。部分社团还把爱心和成果送到社区和养老院,送给孤寡老人、失独老人,发挥了正能量文化引领作用,在展现老教授精神风貌的同时也带来了开心和快乐。上海财大成立老教师艺术团,隔周活动一次。各分会和兴趣小组活动正常开展,摄影组将部分作品布置展出;编织组成员精心编织了羊绒手套赠送给离休干部和校级退休干部,还为一位常年住养老院会员编织羊绒背心。上海电力学院组织会员参加各类旅游度假活动。由成人高校组成的直属分会,全年组织了5次各有特色的会员活动:给会员介绍云盘存储功能及其下载、安装、使用的方法;普及指导微信知识使用,互帮互学建立微信群;作“宏观经济的走势与热点问题”专题报告,组织学习讨论;组织“庆国庆、话人生、迎重阳、祝长寿”活动,为耄耋老人祝寿;举行“我的养生方法”专题活动,邀请专家发言,会员相互交流养生理念和方法。
回眸2016,老教授协会这个大平台始终充满着激情、热情、真情,老教授们始终感受着协会这个温馨之家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在四个“老有”中提升协会的品位,实现老教授的人生价值。展望2017,协会以及老教授们更以饱满的精神、充实的姿态迎接着党的十九大召开,并继续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做出着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