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后勤慈善工作站
 

一、 中国人的自然寿命(寿命极限,life span)究竟多长
  
        自然寿限推算方法有以人的生长期(20~25年)的5-7倍,性成熟期(14~15年)的8-10倍,及胚胎细胞分裂次数(50)及周期(每次分裂周期2.4年)来估算的,也有以人的怀孕期与发育结构改变来推算的,认为人的寿命最高点为167岁。大家比较公认的是120岁左右,很有意思的是这和我国古典著作《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的记载及《黄帝内经》:“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等的记述相似。
  
        人的自然寿命的极限研究难度在于较难进行跨代际的、纵向的、大样本的、长时间的跟踪观察,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科学的自然寿命或《内经》所谓的“天年”的真实数据。黑发变白发终究是自然规律,但四代同堂还是有的,真正的科学调查的数据现仍付诸阙如,应该有科学的回答。

        二、长寿基因(longevity genes)的是是非非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分子遗传学家Louis M. Kunkel和哈佛大学老年学家Thomas Perls等2001年8月在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报告对137对90岁以上的同胞兄妹的基因组学特点作了研究,在其染色体上共设置400个标记,通过DNA鉴定,发现在第4号染色体D4S1565位点上,有一条狭长的区域似有这种功能,其中可能包括几个长寿基因,Perls说:“这一区域可能含有一个或几个遗传火箭推进器(即长寿基因),”使衰老延缓,降低与年龄相关的易感性。Kunkel认为长寿基因如何延缓衰老进程尽管不清楚,但确有此定位。
  
        英国老年医学家Thomas Kirkwood等持不同意见,认为该结论似缺乏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也有认为动物和人体不存在可直接操控衰老的长寿基因。认为生物在成功地进行繁衍之后,细胞和细胞产物内部分子产物无序状态不断累积而终于导致死亡,不保证其长寿。指出生物种进化说明, 不存在单一的衰老程序,衰老应是进化机制疏忽的结果,绝非刻意安排,不认为有什么“长寿基因”,其影响是间接的。长寿基因和衰老基因的是是非非是老年学界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国科技界尤其是老年学界也应当从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层面筛查和研究这一重大问题。

        三、人类衰老能否延缓
  
        人类的整个一部文明史都在寻求能否延缓衰老,能否“返老还童”或“长生不死”,实际一点则是增强生命活力。它几乎困扰了整个人类的昨天和今天。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外老年科学家进行了数量很大的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抗衰老试验,一些果蝇实验证明其与同龄相比,可以增强其活力和寿限。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发育生物学家Michacl R. Rose认为人类应当能够延缓衰老,然而却没有任何一种灵丹妙药能完成人体这一使命。在批判形形色色的怪异方法煽起“希望之火”之后称抗衰老只能是对人体众多生化进程的调控。Hayflick认为社会和生物医学的进步可以使人们更健康长寿,但我们不应当为商界的谎言喝彩。
  
        延缓衰老或抗衰老的科学内涵应该着眼在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上,即提高人们的活力(add life to years);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口号是提倡“运动有益于健康“(Physical Activity, Move for Health),是延缓衰老、增强活力的途径。关于体力活动,也要有正确的理解和适度,以避免产生“运动越激烈,老化越快”的现象。

        四、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还做不做
  
        雌激素(estrogen)用于治疗妇女绝经期潮热、阴道干燥、夜间出汗等症状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以后又被用于骨质疏松症、抑郁症、尿失禁,智力减退和冠心病的预防等。到了世纪之交,美国大约有38%停经期妇女长期接受HRT,中国也普遍应用,只是剂量和疗程有所差别。证明对绝经症状如潮热(3~6月可消失),阴道干燥和夜间出汗有效,并减少妇女髋关节骨折。由于注意到雌激素可增加妇女患宫颈癌,乃提倡加用孕激素(progestin)以抵消其影响。
  
        英国医学界一度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其对中风、乳腺癌及冠心病发作的危险数据经校正处理,其95%可信限范围太大,作出结论为时过早。认为与当年美国对治疗艾滋病的AZT药物所作的宣布可延长寿命的不适当结论也与观察时间太短有关。我国医生认为在联合用药时,孕激素可削弱雌激素对内皮细胞介导的冠脉扩张效应,抵销了雌激素延缓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血管重建作用,而且还增加乳腺上皮增生和乳腺癌的风险。北京协和医院于1996年在去  后雌性大鼠动物模型上加用孕激素,其雌孕激素比例为1:8时,尚未能抑制增殖,加用孕激素10天,雌孕激素比例为1:4时,即可抑制内膜增殖。二者比例为1:0.5时,即能抑制内膜增殖。并认为雌激素0.3mg/日即可,不必达0.625mg/日。因而认为问题并不那么严重。麻省总医院妇产科医生认为短期应用没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只是美国NIH对此为期3年的研究宣布停止之后,近又决定继续跟踪。我国学者认为美国临床应用的雌孕激素比例不当,不能一概而论。

        五、老年学发展中高新技术的切入问题
  
        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进步无疑将推进老年学科学的进步包括衰老机理研究和疾病防治等各个方面。生物技术和新药,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等的发展,都将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技术的结合,其产物为DNA芯片/各种蛋白质芯片等将被广泛用于老年病的诊断学、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等方面。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将加速提高生物型人工器官的发展,包括人工血管、人工骨、人工关节、人工晶体、人工角膜及人工皮肤等。人工晶体移植术已使全球数以千万计的老年人得以重见光明,其产品也在不断改进中。干细胞生物工程可能对癌症及神经退行性病(包括震颤麻痹等)有改进作用。
  
        除了软骨组织工程有进展外,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所用的涂层支架,给冠状动脉和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当今从事这类医疗的医生和病人都有相当的数目颈及腰椎间盘突出病采用胶元酶溶合术。激光气化术等介入微创技术,已取得成功,效果显著

        六、老年医学问题
  
        一切针对衰老表现和老年病的临床措施都应立足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上,预防/减少与增龄相关的疾病及残疾,维持健康和功能,并进而全社会合作,为增进老年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减少被社会孤立等现象作出努力。

        在老年临床方面,应贯彻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有计划地动态监测健康信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患于未然,减少合并症与并发病。

        防治重点应放在维护老年脑功能和健康行为上。老年心脑血管病事件、感染性疾病、肿瘤、糖尿病、骨、肌肉、关节疾病、视力及听力方面疾病、以及前列腺病、抑郁症、痴呆、失眠及肥胖等常见病方面。
  
        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NIA)所关注的老年疾病为:老年性痴呆(AD)及其他神经变性疾病,衰弱与跌倒,谵妄,尿失禁,睡眠障碍,严重抑郁症,多种疾病状态,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运动系统病,视听等感觉障碍,前列腺病,感染性病,可供我们结合国情作为参考。

        改善老年人卫生行为,包括合理膳食/营养的指导,戒烟少酒,注意工作和家庭中的安全性、适当的体力活动、精神卫生及合理应用中西药等,卫生部门需要和社区及家庭结合改进。

        七、中医药在老年潮中的应用
  
        我国历史悠久,老年医药学理论和经验丰富,宋代陈直撰写的《养老奉亲书》是一本代表作,我曾作了评注,由上海科技出版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老年病施治原则:药量要偏小,药宜平和,重在调理,方法宜多样。老年冠心病,老年高血压,老年感冒,老年便秘,老年骨质疏松症及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都有可能提高效果。

八、 若干思考
  
        我国应该有一个全面发展中国老年学科学技术研究的总体规划。当然,结合我国国情,不同阶段各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衰老进程和机理(How and why we age?)的基础理论研究应得到合理的重视;我国老年健康标准及衰老指标的完善;国人生命/生活质量量表的完善;老年人合理膳食/营养及体力活动指南的普及教育;老年人精神卫生状况及干预措施研究 ;老年人信息检测(诊断)方法学及相关产品开发研究;老年生物医学材料、功能性生物材料及康复保健器具的研发;新药研究及传统医药研发;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病研究;构建老年学/衰老/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中心;老年人自我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卫生部门/社区/家庭结合的健康保障工程;老年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国际合作,政策和资金保障。
 

上篇
1亿老人怎么养老
下篇
上海:新农保试点后老农保停止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