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就老人来深的生活状态和适应问题,采访了原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处研究员张和平。
张和平认为,老人来深度晚年,其实是老年人对生活方式的一个选择。选择是多元的,我们不能简单去评述好与不好,我们无法下一个最后定论。这个报道的主题很好,通过多方面的呈现,给大家提供信息的同时,也给予人们一定的启发,让大家知道他们这些方式能使他们适应这里的生活,融入新的环境。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老人,他们的性格如何,他们此前的工作背景怎样,他们来深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儿女在深圳工作稳定,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儿女们为尽孝心,把父母接过来安度晚年。第二方面是因为第三代的抚养问题,考虑到请保姆不放心、费用压力等因素,父母们选择来深圳,帮助儿女带孩子,希望三代同堂,过乐融融的小日子。
张和平表示,“漂族老人”是否适应新环境,与文化背景没有直接关系,但与其性格、社会环境因素及家庭因素等有关。有些老人性格乐观,随遇而安,换个环境,相对容易适应。
适应环境与老人所处的人际环境有很大关系。能否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是否找到精神寄托?对于文化素质较高、经济上没有负担的老人而言,精神上的归属感、认同感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在内地有一个高度认同的精神文化阵地,他们往往会选择回去。若能在这里找到这种归属和认同,他们也会像“候鸟”一样生活。无论哪种类型,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有一个能认同自己的群体。此外,语言、生活习惯、气候等社会环境因素,对老人能否适应深圳起了很大的影响;第三方面是自身的家庭因素。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但在一起生活时,难免有烦恼。跟儿女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是老人们通常所考虑的因素。
张和平说,老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选择来到深圳,给深圳注入了一种稳定和谐的因素。这也是他们观察和思考后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深圳是个比较和谐和有吸引力的地方。她认为,社区建设不能只考虑年轻人的需求,也应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给他们创造条件和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无论他们是否愿意待在这里,无论他们待在这里的时间长或短,他们都会把这些经历带到别的城市,告诉大家深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张和平说。
张和平还建议,老人们应该尽量去更多地了解这座城市的长处,主动寻找新伙伴,尽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新的环境能帮助自我学习和提升,这些心态和做法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生活中。
(张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