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嘉宾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很荣幸,承蒙中国老教授协会和上海老教授协会的委托,协助承办这次论坛。在座各位都是全国各地、各领域德高望众的专家和前辈,许多老同志不远千里来到上海师大,正所谓“高朋满座,群贤毕至”,这是对师大人的厚爱和支持。同时,作为一所追求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文理工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全校上下在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方面有着高度的认同和丰富的实践,此次论坛的主题与我校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相得益彰,通过承办如此高规格的论坛,有助于我们营造更浓厚更精彩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莅临上海师大的各位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
大学文化是高等学府的灵魂和生命。自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成立以来,大学历来是一套创新或创造体系,一个社会思想库、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地、一位民族精神的守护者、弘扬者和丰富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学校全体成员普遍认可的、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是相对固定的,同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长期以来,大学普遍被认为有三项基本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进入新世纪后,世界各国大学的领导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大学的新功能,即“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是高校在社会有机体中确保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同时也是创造社会理想,并把这些理想传递给社会成员使其变成现实的神圣使命。
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发表重要演讲,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高等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反映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在整个育人过程中,文化育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们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不断培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通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世界文明的理解及与之对话的能力。上海师大58周年校庆之际,我们制定了三年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旨在推动学校文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借此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和前辈多提宝贵意见,关注我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工作。我们也真诚地邀请各位在三年之后再到上海师大作客,看看我校的文化是如何地变化。
作为立足上海,服务全国的地方重点高校,我们理应建设富有师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并积极参与文化强国、文化兴市、文化育人的各项工作。对此,我们始终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第一,关于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普世价值探讨。“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在世界文化呈现多极化、多元化且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在批判、创造和社会关怀等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和凝练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普遍意义以及普世价值?
第二,关于大学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大学的文化要体现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一对关系,也就是如何在纵向上进一步继承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横向上又如何拓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文化?
第三,关于大学文化体系的构建导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校园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们应避免出现主流文化价值观西化或欧化的倾向。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它的体系为主导,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
第四,关于文化育人的载体和方法。文化体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既有外显部分,也有内隐元素,我们应如何挖掘和整合这些功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其蕴含在系统的理念机制中,培植在品牌活动里,渗透在学科课程内,勾勒在环境设施上,意向与具象合一,抽象与形象交融,以达到文化育人、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者”或“技能者”,而是“文化人”。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是一个常话常新、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前辈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信此次论坛一定能形成新思路、产生新办法,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新动力。
最后,衷心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也诚挚地祝愿各位专家、前辈和嘉宾身体健康,诸事安顺!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