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老年报》报道:随着社区心理咨询室遍地开花,老年人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卢湾区“心悦夕阳红”项目最近一份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状况直接相关,他们也更愿向熟悉的人敞开心扉。专家因此建议,在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导下,应发挥社区志愿者心理疏导作用。
老人对心理咨询认同度高
日前,卢湾区“心悦夕阳红”指导站对该区千余名社区老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从结果来看,老年人对心理咨询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卢湾区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浦骏介绍说,在回收的1039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0%的老年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从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看,580名老年人通过各类新闻媒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占40%;29%和19%的人分别通过听讲座和社区派发的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对该领域略有所知。
记者发现,随着心理咨询逐渐走进社区,老年人对这—事物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近半年来,有10%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此外还有37%的老年人虽然没有参加过任何相关的培训或讲座,却表示“很想参加”。浦骏说:“今后,我们还将加大开设讲座和培训的力度,争取让更多老年入能接受相对专业的教育。”
最大成效是疑病症状消除
在不少人看来,心理咨询的最大成效体现在精神上,而“精神”又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有趣的是,此次调查的数据却显示:心理咨询同样能创造经济价值。
在参与过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的老年人中,有1/4的人表示,最大的收获是“身体状况的改善”。有76%的受访者表示,在半年前自己平均每月看病的频率至少在1~2次,每次看病的费用至少在500~1000元,其中32%的人坦言,自己被一些不明原因的病症困扰。但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后,有5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月看病的频率平均至少减少了1次,6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月看病的费用平均至少减少了100元以上。浦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心悦夕阳红’项目的实际受益人群2.5万人计算,由此每年可节约的医疗费用差不多有1800万元。可见,老年人及时调整情绪,改变认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整个社会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倾诉对象首选家人亲友
目前,卢湾区的老年人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比例高达81%,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只占3%。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对自身未来养老方式的期望上,选择居家养老的比例下降到了73%,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则达到了118人,占11%。“这说明现在老年人的独立性越来越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在浦骏看来,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将来只会更迫切。
1039名被调查者中,认为“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外界提供精神慰藉服务的占到45%,其中,37%的人首选“倾听聊天”,13%的人愿意接受社区志愿者的“结对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当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时,85%的老年人会寻求家人或亲戚朋友的帮助,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只占8%。“对老年人来说,能够真正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并非一定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他们更愿意对也许看上去不那么专业,却彼此熟悉的亲友、邻居敞开心扉。”浦骏表示,看来要想让心理咨询真正走近老年人,必须紧紧依托社区里的志愿者,尽可能让这群人走到前台来,让心理咨询师来当“幕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