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协会家底 把握工作重心
上海市老教授协会成立于2006年,现有会员11000多人,绝大多数会员已届高龄。针对这一状况,协会马德秀会长明确提出要在坚持传统经验做法的同时,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短板。为此,协会从摸清协会家底入手,建立会员信息数据库,以适应为会员提供精准服务的需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协会领导相继深入20多所高校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同时组织各高校认真开展会员情况调查,深入统计分析,历时半年,终于把全市会员的情况基本摸清。在26所高校会员中,百岁以上的有5人,90岁以上的有200多人(占1.8%),80岁以上的有3400多人(占31.9%),75岁以上的有6100多人(占57.3%),70岁以上的会员占73.7%。这就给协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年龄的新老交替是自然规律,老教授协会工作必须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结合协会的宗旨与定位,适时地调整工作重心;加快组织发展步伐,通过吸收新会员,改善会员年龄结构;注重会员在物质和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提升生活的质量,增强幸福感。
寓学于养——优化资源配置 拓展服务领域
协会注重在学习中养老,在养老中学习。坚持创新的理念和服务的宗旨,利用老教授养老需求的规模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搭建服务平台,为广大老教授会员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一是办好养老服务中心、组建养老服务公司。根据会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组织开展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休闲养老等多种模式的服务。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优选性价比高的旅游产品,兼顾高中低不同的消费层次,形成品牌推陈出新,营造老教授有选择、协会有口碑、企业有效益的“三得利”局面,并与有关养老度假基地联手,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充分的酝酿与筹备,组建了上海申授实业有限公司,协会把公司每年的股份回报用于资助上海老教授养老活动。协会下属的养老课题组考察调研多个养老机构,确定候鸟式养老基地,精选各种实用信息,编印了《养老服务指南》,以精美挂历的形式为广大老教授提供养老服务信息。二是多方筹措募集资金,夯实为老服务的基础。近年来,协会与上海三所著名的寺庙签约,合作建立老教授健康关爱或文化专项基金,用于老教授大病补助以及开展佛教文化课题研究。近两百位老教授得到资助,社会反响较好。协会领导多方联系,动员社会支持,一些社会企业包括高校的下属企业积极捐赠,为老教授养老基金的筹措添砖加瓦,养老基金的募集有了良好的开端。三是全力办好老教授服务网站,使之成为会员对接政府、社会的信息渠道,成为与企业联系交流业务的工作平台,并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协会为会员开设了网络工具使用培训课程,借助网站、微信群等手段,促进信息的交流沟通,为会员们的相互联系提供方便。
寓养于乐——丰富旅游活动 尽享幸福人生
为满足老教授们走进旅游天地、提升幸福指数的愿望,协会合作交流部动了不少脑筋,做了很多功课,与有关旅行社反复磋商沟通,设计旅游线路,注重文化特色。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组织较大规模的境内外旅游活动6项,参游人数近1700人次,包括台湾游、幸运号邮轮游、东欧游、俄罗斯游、新疆游、金三角游等。另外,还有海南、长白山等地的候鸟式养老,千人看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旅游地域之广、组团规模之大、参游人数之多,社会反响之热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每次出行前,协会召开带团负责人会议,反复强调安全,完善细化细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旅游活动中,还结合老教授们职业工作的特点,与当地一些高校(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交流活动,既充实和丰富了旅游内容,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也促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每次旅游活动结束后,都及时组织座谈交流总结,并形成了制度。
在精心组织好旅游活动的同时,协会结合广大会员的身体状况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体育健身活动,先后举办了门球邀请赛和乒乓球比赛,老教授们积极参与,踊跃报名,通过健康的体育运动和生活方式,舒展了筋骨,愉悦了身心,结交了朋友,增进了友谊。
寓乐于为——发挥智力优势 服务国家战略
老教授协会专业人才集聚,学科门类齐全,智力资源丰富。对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老教授协会大有可为,在参与扶贫帮困支教上做了创新与开拓,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的新形式新途径。协会与河南省革命老区固始县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帮扶教育发展项目合作协议,组建了百人讲师团,选派了一批老教授会员及名师校长千里迢迢赶赴固始,对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学科骨干教师等开展专题培训,理论联系实际“接地气”的授课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教授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老有所为”的社会效应得以发挥。在总结固始支教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协会考虑将扶贫支教工作拓展到其他贫困地区。 协会与有关高校合作并以学校为主,相继建立了法律咨询、中医养身、慈善及运动健身指导等四个工作站,利用会员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广大老教授与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慈善工作站倡导绿色环保和爱心奉献的理念,发动高校积极参与,80个熊猫箱体的闲置物品捐赠箱进入了15所高校,并逐步推进,做到主要高校全覆盖,通过慈善对接育人,树口碑,创品牌,扩大边际效应,将慈善捐赠推广活动延伸到有关候鸟式养老基地,在市协会及高校协会办公场所设立捐赠箱,以点带面,蔚成风气。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上海市老教授协会精心搭建各种平台,处理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关系,盘活资源,上下联手,各有侧重,各得其所,扩大“所学”、“所养”、“所乐”、“所为”的领域,众多老教授会员在发挥余热中继续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并把协会建成具有凝聚力、亲和力的老教授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