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后勤慈善工作站
 

学习养老  在老有所学中与时俱进

 

坚持社团组织的政治性,引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展,学习养老、文化养老,已成为老教授的共识、协会的方向

上海市老教授协会成立已经10多年,历任会长都给协会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会员的理解帮助下,在一大批乐意奉献的志愿者队伍的努力下,协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已有25个高校和1个民办高校协会,覆盖了全市43所高校,会员总人数达11000多人。

多年来,协会始终围绕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办2016年3号文件,牢牢把握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

老教授协会与各高校分会都把举办专题报告会、座谈研讨会、老教授讲堂、组织学习沙龙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围绕老教授们最关心的教育、科技、卫生、法律领域热点,经常性的邀请学者专家进行演讲,突出重点、聚焦亮点、述说热点解析疑点。通过研讨交流、考察参观,既满足老教授们关心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助于广大老教授进一步拓展视野,加深对党和政府改革发展重大举措的理解和认识。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协会共有上万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习报告会,其中市协会组织的报告会就有2600多人次参加。

2016年,协会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教授,为老教授们讲解“两会”精神及“十三五”规划。2017年,协会邀请已是第十次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严诚忠教授讲解“两会”精神,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刘延东副总理先后与上海代表团见面时的谈话精神,以及两会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等。

协会结合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精神,及时组织学习领会,如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发展教育脱贫,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要求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领会,更进一步增强了协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为引领开展协会工作提供了保障。

协会现有两个网站(上海老教授网站、老教授服务网站)、一份会刊(上海老教授),在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上采取措施,积极反映基层协会开展工作的情况经验。协会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更新网站、搭建平台、办好会刊、建立微信群、举办老教授讲堂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引领并推动着老教授协会的学习型社团建设。各高校协会还因地制宜举办各种时事政治、法律知识、养生保健、手机网络等讲座或辅导,不断丰富与充实老教授们的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协会利用网络微信通讯为老教授养老提供精准服务和文化享受请微信行家进行微信基本技能培训,设置了老教授服务网公众号(二维码),建立老教授协会微信工作群,各高校也群起而响应,建立了多个微信群,为大家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方便,推进了协会上下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老有所学、学中求乐,体现了老教授们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精神,展示了老教授们在学习中养老的一种境界。

   

 

 发挥优势   在老有所为中拓展新路

 

   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作为一个群众社团,但更是一个宝贵的智力资源库。协会广大会员,精于各个领域,学科门类齐全,懂教育爱科研,善课题好调研,爱教育有理念。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为“老有所为”夯实了基础、奠定了方向。在协会领导的重视与指导下,在协会成员的支持与努力下,目前的“老有所为”正逐步地开拓出一条扶贫支教的创新之路。

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着协会积极对接和主动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老区人民奔小康贡献力量。经过调研考察,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也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由此,老教授协会参与智力扶贫,实现“老有所为”,既是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老教授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上半年,协会组织专门力量赴河南固始进行专题调研,并成立由协会领导领衔的教育帮扶工作领导小组。8月,专程赴河南正式启动帮扶固始革命老区教育发展项目,签订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协会积极发挥优势,通过扶贫支教平台,体验践行老有所为,各高校纷纷响应,成立“上海市老教授协会百人讲师团”,充分展示了老教授们的夕阳风采。到目前为止,已组织七批支教人员前往固始对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班主任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约4000多人次的培训。前不久,还承接了固始培训中心教师来沪的七天培训工作。协会统筹考虑培训者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上海教育优势,汇集多方资源,尽可能在培训上“接地气”,以拓展固始教师的视野,提升固始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讲师团成员的宏观理念论述、微观方法讲授、现实问题剖析,以及治学态度的严谨,人格魅力的感染,都得到了固始培训者的点赞。“锦上添花”增量培训,基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协会扶贫支教工作也感染了大慈公益基金会,成立扶贫支教专项基金给予资助。上海申授公司与上海交大校友也慷慨捐赠。

协会充分发挥着老教授们在社会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教书育人等方面的特长,始终在老有所为方面凸显着老教授们晚年的人生价值。几年来,协会始终搭建平台,鼓励老教授们围绕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2013年底,中国老教授协会举行《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园区·教育》全国论坛,上海老教授协会有12篇论文入选《论文选编》。2015年1月,协会举办“上海老教授教育论坛”,论文结集出版,共收录近60篇论文,扩大了影响。协会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把视野推向全国,2016年,协会接受北京光彩公益基金会关于创办北京光彩老年大学的课题任务,经过5个月努力课题如期完成。协会提出坚持传统经验做法和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协会领导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相继走访各高校开展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老教授数据信息库。

各高校协会也结合学校实际,汇聚老教授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和帮扶项目。参与大学生党建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老教授咨询,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成立研究生督学组、教学巡视组、老教授咨询组,服务学校教学;长年支持和引导会员开展为社区服务活动,多次荣获街道社区表彰。成立老教授志愿者队伍,巡查学校学风教风情况、课堂教学情况、教师自习辅导及坐堂答疑情况,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影响。建立老教授“科技服务智库”,参与科技成果交流和委托开发项目。 

总之,老有所为始终贯穿于协会的各项工作中,老教授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也展示了其晚年人生价值的魅力所在。

 

 

    

注重关爱   在老有所养中精准服务

 

     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始终注重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养,这对于年事已高的老教授们更是一种关照与爱护。协会根据会员的不同年龄层次与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扩大受益面,让老教授们感受到协会之家的温暖与亲和力。加强与有关基金会的联系,通过送慰问金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一部分生大病、失独、空巢或有特殊困难的老教授雪中送炭,让他们得到关爱和实惠,切实提升老教授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作为老教授的温馨家园,协会始终把为老教授服务的宗旨,贯穿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各项工作与活动中。几年来,协会已逐步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举行理事会、会长办公会以及秘书长办公会议,定期讨论和交流工作信息。建立健全适宜的工作机构,依靠“一办(办公室)”、“两部(合作交流部、科技开发部)”、“四站(慈善工作站、法律专家咨询站、中医养生保健咨询站、运动健身指导工作站)”、“一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运作班子,以及覆盖全市高校的团结齐心、开拓创新、勤奋努力、讲求实效的基层协会,还有一大批乐于奉献、善于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年在老有所养上下了一番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设在高校四个工作站,除了平时免费咨询服务外,每年敬老节都组织大型的咨询活动,四年参与者达800人次。中医养生保健咨询站负责为老教授们免费提供保健咨询,从中医角度对病情进行基本判断,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运动健身指导工作站旨在通过义务咨询、专业报告和现场指导,为老教授的日常科学健身、防范运动风险开具处方,进行个性化的控制体重、日常营养、适宜运动的方案指导。原来的养老工作课题组主要是对养老政策进行研究,对社会上部分适合老教授养老的机构进行考察和调研,给想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老教授提供相关的信息,后扩展为“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养老服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协会的养老工作。
      养老服务中心 “广开门路,搭建平台”,充分利用老教授养老需求的规模优势,吸引社会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和优质资源优化配置到老教授养老市场中来;全力搭建服务老教授的对接平台,为广大老教授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依据不同人员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开展旅游、候鸟式养老、康复养老等多种模式的服务。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优选性价比高的产品,兼顾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形成品牌推陈出新,营造老教授有选择、协会有口碑、企业有效益的“三得利”局面,先后联系落实了崇明前卫村、无锡农博园、太仓华丽·菲尼克斯、宣城良门孝道养老服务基地。
      协会始终把“多方筹措基金,完善为老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着力提升老教授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先后与上海源恺集团、上科投资公司、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等单位确定合作关系,建立了老教授专项基金。静安寺佛教福慧基金向协会捐赠60万元,设立“老教授关爱基金”,组织老教授分期分批参观静安寺。玉佛禅寺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与协会联手设立“老有所为·佛教文化研究专项基金”, 资助高校开展“老有所为·佛教文化研究”课题项目。龙华古寺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签约五年共捐赠100万元(每年20万元),合作建立“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老教授健康关爱专项基金”,建立管委会制订基金实施办法,用于老教授健康关爱,资助大病重病的会员。首批款项20万元使100位老教授得到资助。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共有近1800人领到长寿面、长寿糕;近270人次获得了人均2000元的大病资助款。接受温暖的老师和家属都深受感动,打电话、发短信、写书信表示感谢。
      协会曾加盟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每年筹措100万元成立上海市老年基金会老教授关爱专项基金。协会将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养老资金的募集与存储工作,力求动员多家单位参与,启动并推动基金的运作与运转。目前,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东华、华东理工等高校纷纷响应,募集养老资金。协会已制定管理办法运作资金,以支持协会各项活动的开展,逐步提升服务老教授的质量与幸福指数。

 

 

文化养老  在老有所乐中提升品位

 

正确融合好四个“老有”间关系,如何体现学中有乐、有为更乐、养就要乐,使老教授的晚年生活真正体现“乐在其中”,上海市老教授协会通过多种形式,在创新四个“老有”这个永恒的工作主题上下功夫,紧跟潮流搭建“老有所学”新平台,发挥余热开创“老有所为”新领域,不忘初衷拓展“老有所养”新项目,多种途径走出“老有所乐”新路子,坚持把出发点、立足点与目标点都放在老有所乐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了丰富老教授们的休闲生活,协会集娱乐性和健身性为一体,积极开展养老、考察、交流访问等活动。协会组织的考察活动注重文化内涵、知识增长,联结情意,促进健康,有别于一般的游山玩水,把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同旅游紧密结合,提升了老教授们走进旅游天地、增加人生品位的幸福感。

合作交流部动脑筋做功课,与旅行社磋商沟通,设计旅游线路,注重文化特色。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组织较大规模的境内外旅游活动大约近5千多人次,包括邮轮出游、日本游、韩国游、东欧六国游、俄罗斯游、金三角游、英国游、澳大利亚新西兰游、金三角游,祖国宝岛游、新疆游、长江三峡游、广西-越南游以及海南候鸟式避寒休闲游和东北避暑休闲游,还有千人看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其旅游地域之广、组团规模之大、参游人数之多,社会反响之热烈,深得老教授们的追捧点赞,已成为协会活动的一张名片。同时,协会把“平安出行”放在首位,完善细化细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出行前召开带团团长会议,安排好团长与桌长,配备随团医生,旅游结束后及时组织座谈交流总结。以不出事故为底线,让老教授们舒心、让高校协会放心。

参与慈善事业是老教授协会一项重要工作。市协会慈善工作站精心组织,各高校积极参与,每年回收废弃衣物上万公斤,80个熊猫箱体进入15所高校,并将逐步推进,做到上海主要高校全覆盖。通过各高校协会慈善对接育人,做出了口碑与品牌。同时,逐步扩大边际效应,将慈善捐赠推广活动延伸至到有关候鸟式养老基地,在市协会及高校协会办公场所设立捐赠箱,以点带面不断向纵深发展。

协会结合老教授们的身体状况特点,每年开展适合老教授身体特点的体育活动。举办门球邀请赛,以及两年一次的“老教授杯”乒乓球比赛,通过健康的体育运动和生活方式,老教授们舒展了筋骨,愉悦了身心,结交了朋友,增进了友谊。

市协会建立和完善表彰制度,每两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设立各种奖项,鼓励先进,弘扬精神,树立典型,引导更多老教授发挥正能量,动员更多的老教授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为教育改革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也为广大会员服务,在服务中彰显自己的精彩人生。

各高校协会在为老教授的晚年生活锦上添花、谱写赞歌,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组织旅游考察,开展各类沙龙,组建学习团队,成立老教师艺术团,交流养生理念和方法,并把爱心和成果送到社区和养老院,发挥正能量的文化引领作用,既展现老教授精神风貌,也增添了老教授晚年快乐与幸福。

 

2016年,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再度荣获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全国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老会长王生洪获得“第五届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先进个人称号”,这是对协会工作肯定与鞭策,也是上海老教授协会的光荣与骄傲。但是,为老教授们服务绝无止境,协会仍需继续努力,“不待扬鞭自奋蹄”。

上篇
热烈祝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老教授协会网站开通
下篇
市老教授协会组织考察宣城养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