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 在老有所乐中提升品位
正确融合好四个“老有”间关系,如何体现学中有乐、有为更乐、养就要乐,使老教授的晚年生活真正体现“乐在其中”,上海市老教授协会通过多种形式,在创新四个“老有”这个永恒的工作主题上下功夫,紧跟潮流搭建“老有所学”新平台,发挥余热开创“老有所为”新领域,不忘初衷拓展“老有所养”新项目,多种途径走出“老有所乐”新路子,坚持把出发点、立足点与目标点都放在老有所乐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了丰富老教授们的休闲生活,协会集娱乐性和健身性为一体,积极开展养老、考察、交流访问等活动。协会组织的考察活动注重文化内涵、知识增长,联结情意,促进健康,有别于一般的游山玩水,把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同旅游紧密结合,提升了老教授们走进旅游天地、增加人生品位的幸福感。
合作交流部动脑筋做功课,与旅行社磋商沟通,设计旅游线路,注重文化特色。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组织较大规模的境内外旅游活动大约近5千多人次,包括邮轮出游、日本游、韩国游、东欧六国游、俄罗斯游、金三角游、英国游、澳大利亚新西兰游、金三角游,祖国宝岛游、新疆游、长江三峡游、广西-越南游以及海南候鸟式避寒休闲游和东北避暑休闲游,还有千人看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其旅游地域之广、组团规模之大、参游人数之多,社会反响之热烈,深得老教授们的追捧点赞,已成为协会活动的一张名片。同时,协会把“平安出行”放在首位,完善细化细节,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出行前召开带团团长会议,安排好团长与桌长,配备随团医生,旅游结束后及时组织座谈交流总结。以不出事故为底线,让老教授们舒心、让高校协会放心。
参与慈善事业是老教授协会一项重要工作。市协会慈善工作站精心组织,各高校积极参与,每年回收废弃衣物上万公斤,80个熊猫箱体进入15所高校,并将逐步推进,做到上海主要高校全覆盖。通过各高校协会慈善对接育人,做出了口碑与品牌。同时,逐步扩大边际效应,将慈善捐赠推广活动延伸至到有关候鸟式养老基地,在市协会及高校协会办公场所设立捐赠箱,以点带面不断向纵深发展。
协会结合老教授们的身体状况特点,每年开展适合老教授身体特点的体育活动。举办门球邀请赛,以及两年一次的“老教授杯”乒乓球比赛,通过健康的体育运动和生活方式,老教授们舒展了筋骨,愉悦了身心,结交了朋友,增进了友谊。
市协会建立和完善表彰制度,每两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设立各种奖项,鼓励先进,弘扬精神,树立典型,引导更多老教授发挥正能量,动员更多的老教授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为教育改革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也为广大会员服务,在服务中彰显自己的精彩人生。
各高校协会在为老教授的晚年生活锦上添花、谱写赞歌,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组织旅游考察,开展各类沙龙,组建学习团队,成立老教师艺术团,交流养生理念和方法,并把爱心和成果送到社区和养老院,发挥正能量的文化引领作用,既展现老教授精神风貌,也增添了老教授晚年快乐与幸福。
2016年,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再度荣获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全国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老会长王生洪获得“第五届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先进个人称号”,这是对协会工作肯定与鞭策,也是上海老教授协会的光荣与骄傲。但是,为老教授们服务绝无止境,协会仍需继续努力,“不待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