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后勤慈善工作站
 

发挥优势   在老有所为中拓展新路

 

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作为一个群众社团,但更是一个宝贵的智力资源库。协会广大会员,精于各个领域,学科门类齐全,懂教育爱科研,善课题好调研,爱教育有理念。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为“老有所为”夯实了基础、奠定了方向。在协会领导的重视与指导下,在协会成员的支持与努力下,目前的“老有所为”正逐步地开拓出一条扶贫支教的创新之路。

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着协会积极对接和主动服务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老区人民奔小康贡献力量。经过调研考察,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也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重要的途径。由此,老教授协会参与智力扶贫,实现“老有所为”,既是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也是老教授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2016年上半年,协会组织专门力量赴河南固始进行专题调研,并成立由协会领导领衔的教育帮扶工作领导小组。8月,专程赴河南正式启动帮扶固始革命老区教育发展项目,签订为期五年的合作协议。协会积极发挥优势,通过扶贫支教平台,体验践行老有所为,各高校纷纷响应,成立“上海市老教授协会百人讲师团”,充分展示了老教授们的夕阳风采。到目前为止,已组织七批支教人员前往固始对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班主任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约4000多人次的培训。前不久,还承接了固始培训中心教师来沪的七天培训工作。协会统筹考虑培训者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市教委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上海教育优势,汇集多方资源,尽可能在培训上“接地气”,以拓展固始教师的视野,提升固始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讲师团成员的宏观理念论述、微观方法讲授、现实问题剖析,以及治学态度的严谨,人格魅力的感染,都得到了固始培训者的点赞。“锦上添花”增量培训,基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协会扶贫支教工作也感染了大慈公益基金会,成立扶贫支教专项基金给予资助。上海申授公司与上海交大校友也慷慨捐赠。

协会充分发挥着老教授们在社会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教书育人等方面的特长,始终在老有所为方面凸显着老教授们晚年的人生价值。几年来,协会始终搭建平台,鼓励老教授们围绕热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2013年底,中国老教授协会举行《生态文明建设—环保·园区·教育》全国论坛,上海老教授协会有12篇论文入选《论文选编》。2015年1月,协会举办“上海老教授教育论坛”,论文结集出版,共收录近60篇论文,扩大了影响。协会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把视野推向全国,2016年,协会接受北京光彩公益基金会关于创办北京光彩老年大学的课题任务,经过5个月努力课题如期完成。协会提出坚持传统经验做法和开拓创新工作思路,协会领导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相继走访各高校开展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情况,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老教授数据信息库。

各高校协会也结合学校实际,汇聚老教授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和帮扶项目。参与大学生党建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老教授咨询,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成立研究生督学组、教学巡视组、老教授咨询组,服务学校教学;长年支持和引导会员开展为社区服务活动,多次荣获街道社区表彰。成立老教授志愿者队伍,巡查学校学风教风情况、课堂教学情况教师自习辅导坐堂答疑情况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影响。建立老教授“科技服务智库”,参与科技成果交流委托开发项目。

总之,老有所为始终贯穿于协会的各项工作中,老教授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也展示了其晚年人生价值的魅力所在。

 

上篇
创新四个“老有”——协会四年工作回顾之四
下篇
创新四个“老有”——协会四年工作回顾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