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关爱 在老有所养中精准服务
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始终注重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中实现老有所养,这对于年事已高的老教授们更是一种关照与爱护。协会根据会员的不同年龄层次与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扩大受益面,让老教授们感受到协会之家的温暖与亲和力。加强与有关基金会的联系,通过送慰问金和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一部分生大病、失独、空巢或有特殊困难的老教授雪中送炭,让他们得到关爱和实惠,切实提升老教授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作为老教授的温馨家园,协会始终把为老教授服务的宗旨,贯穿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各项工作与活动中。几年来,协会已逐步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举行理事会、会长办公会以及秘书长办公会议,定期讨论和交流工作信息。建立健全适宜的工作机构,依靠“一办(办公室)”、“两部(合作交流部、科技开发部)”、“四站(慈善工作站、法律专家咨询站、中医养生保健咨询站、运动健身指导工作站)”、“一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运作班子,以及覆盖全市高校的团结齐心、开拓创新、勤奋努力、讲求实效的基层协会,还有一大批乐于奉献、善于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年在老有所养上下了一番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设在高校四个工作站,除了平时免费咨询服务外,每年敬老节都组织大型的咨询活动,四年参与者达800人次。中医养生保健咨询站负责为老教授们免费提供保健咨询,从中医角度对病情进行基本判断,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运动健身指导工作站旨在通过义务咨询、专业报告和现场指导,为老教授的日常科学健身、防范运动风险开具处方,进行个性化的控制体重、日常营养、适宜运动的方案指导。原来的养老工作课题组主要是对养老政策进行研究,对社会上部分适合老教授养老的机构进行考察和调研,给想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老教授提供相关的信息,后扩展为“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养老服务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协会的养老工作。
养老服务中心 “广开门路,搭建平台”,充分利用老教授养老需求的规模优势,吸引社会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和优质资源优化配置到老教授养老市场中来;全力搭建服务老教授的对接平台,为广大老教授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依据不同人员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开展旅游、候鸟式养老、康复养老等多种模式的服务。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优选性价比高的产品,兼顾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形成品牌推陈出新,营造老教授有选择、协会有口碑、企业有效益的“三得利”局面,先后联系落实了崇明前卫村、无锡农博园、太仓华丽·菲尼克斯、宣城良门孝道养老服务基地。
协会始终把“多方筹措基金,完善为老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着力提升老教授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先后与上海源恺集团、上科投资公司、玉佛寺、静安寺、龙华寺等单位确定合作关系,建立了老教授专项基金。静安寺佛教福慧基金向协会捐赠60万元,设立“老教授关爱基金”,组织老教授分期分批参观静安寺。玉佛禅寺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与协会联手设立“老有所为·佛教文化研究专项基金”, 资助高校开展“老有所为·佛教文化研究”课题项目。龙华古寺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签约五年共捐赠100万元(每年20万元),合作建立“上海大慈公益基金会老教授健康关爱专项基金”,建立管委会制订基金实施办法,用于老教授健康关爱,资助大病重病的会员。首批款项20万元使100位老教授得到资助。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共有近1800人领到长寿面、长寿糕;近270人次获得了人均2000元的大病资助款。接受温暖的老师和家属都深受感动,打电话、发短信、写书信表示感谢。
协会曾加盟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每年筹措100万元成立上海市老年基金会老教授关爱专项基金。协会将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养老资金的募集与存储工作,力求动员多家单位参与,启动并推动基金的运作与运转。目前,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东华、华东理工等高校纷纷响应,募集养老资金。协会已制定管理办法运作资金,以支持协会各项活动的开展,逐步提升服务老教授的质量与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