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才不仅是宝贵财富,更是巨大的人才姿源
——关于老年人才参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清华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孙桂琴
从2003年11月开始历时半年时间,清华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刘裕品处长带队先后到51个院、系、所和单位对离退休工作状况进行全面调研,“老有所为”工作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我们曾对28个单位的2647位离退休老人现状进行仔细了解,其中有785人继续工作,他们中有的在国外被聘;有的在校内外从事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工作;还有的自办公司等。这些人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0%。是否可以乐观了?仔细分析则不然。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9个单位被聘人数超过该单位离退休总人数的50%以上,聘用的年限也多在3年以上,老年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有少数单位被聘人数不足该单位离退休总人数的15%,这些单位的老人“落伍感”、“差距感”、“无用武之地感”反映较强烈。怎样解决这些发展不平衡问题,怎样把老年人才参与社会发展搞好?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充分认识老年人才参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所谓人才,指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但人才不一定只限于年轻人,在某些方面有知识、有技能、有专长的老年人也是人才!
1.充分认识老年人才的优势是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前提
不能认识老年人才的优势就不可能重视老年人才,更谈不上为他们“老有所为”积极创造条件。首先,这一代老年人多数是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有一些人还出国深造,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有的是学校某专业的创始人和教科书编撰者以及科研课题的带头人;第二,他们在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下,在几十年生活中磨炼出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作风和学风;第三,他们都经历新旧社会对比,造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强烈的责任感,改革大潮激起他们为国家再做贡献的热情,他们资历深,威望高,感召力强,是一批蕴藏建设现代化事业极大积极性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教育工作者;第四,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见多识广,有驾驭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第五,他们交际广,各方面信息灵通,大都在70岁以下,身体状况好,家庭负担较轻,精力较为充裕。更可贵的是他们不计名利得失,愿意发扬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充分发挥这部分老人作用,为他们创造“老有所为”的条件是势在必行。
2.充分认识老年人才参与社会发展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安南秘书长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指出:“老年人是连接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他们的智慧与经验筑就了人类社会的生命线。”安南的精辟讲话,道出了老年人的关键作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发挥技术人才的载体作用和媒介作用。高等学校是人才密集地,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是由于十年动乱,高校人才梯队出现了断层。如今受出国热、经商热的影响,高校人才再次受到冲击,使人才出现短缺状况。而老年人才却是一支重要的人才资源,只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好,对缓解人才短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现实意义。老年人才再参与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其退休前工作过程的延续,也是新老接替,进行传、帮、带,完成历史衔接问题。因此,老年人才过去、现在和未来仍然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不容忽视。
3.充分认识老年人才参与社会发展是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尊老敬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已经通过立法,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保障法)是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本届联合国世界老龄大会上再次重申“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和提出“积极老龄化、倡导健康老龄化”的主旨。它向世人揭示这样一个实事和强调这样一个道理:老年人需要平等,他们不但有权享受安全和尊严的生活,有权分享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也应当享有参与社会劳动的权力。安南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还重申了:“21世纪仍然需要老年人”。他指出:“我们必须设计一个老龄问题行动计划,以适应21世纪的现实情况”。计划目标的第一点:“通过提高他们在社会发展活动中的参与率,更好地发挥他们无价的才能和经验”。
我们今天为“老有所为”所作的一切,正是落实我国《保障法》和世界老龄大会主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