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蓝青报道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稳步推进,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老龄工作取得了全面发展。这是记者从近日北京市召开的养老工作表彰暨新春慰问大会上获悉的。
会议对“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养老机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和慰问。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北京市副市长、市老龄委主任丁向阳,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九养”办法,使老年人切实得到了实惠,共向36万名高龄老人和重度残疾人发放4.3亿养老(助残)券,建立了4584个养老餐桌和5305个托老所,招聘了2000余名居家养老服务员,为322个街道配发了无障碍服务车,为2.1万户家庭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
北京市全面实施老年优待政策,优待内容和范围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市160万65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优待卡,持卡老年人可免费乘坐969条地面公交线路上的3万多辆公交车,免费游览150多家公园和风景名胜景区。3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体育健身场馆向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全市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加快,超额完成床位建设任务,全市养老床位达到7万张。整个“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共增加养老床位41322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五”末期建设总量的近1.4倍。到2010年,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71589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2.9张,高质量地完成了养老床位的建设任务。
丁向阳在讲话中指出,“十一五”期间首都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首都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推进社会化服务、健全老龄工作体系为重点,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法制化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努力形成养老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养老服务多层次、多样化发展格局,养老工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展格局,稳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