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后勤慈善工作站
 

■积极老龄化・迷茫

  明年要退休 又茫然又焦虑

  人物:佟教授,54岁,即将退休

  54岁的佟教授最近有点焦虑,她对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感到茫然。其实追溯起来,一年前她就开始想到了这方面的问题:退休后,是呆在家里,还是出去做点什么?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她对从事了将近三十年的教学工作相当热爱,这几年除了体力上不如以前,到外地出差授课时会感觉疲劳外,其他的工作她觉得都还能胜任。就这么告别讲坛,终究会有一丝不舍。但时间是不会因为人类的留恋而停下来的,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在提醒她离退休不远了。她开始认真地思考起退休后的生活这个严肃的问题。

  她的老伴比她早两年退休,一开始也很不适应,整日呆在家里看书。后来,老伴的一些朋友来约他出去旅游、聚会,渐渐地,老伴也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但那种男人们聚在一起谈谈国家大事的聚会,她不喜欢参加。

  佟教授做学问时很严谨,但在生活中喜欢热闹,逢年过节家人朋友们的聚会都是她张罗的。她想在退休以后开一个茶馆,朋友们可以常过来聚聚,她也能以另一种身份再次融入社会。目前,这个计划还只是设想阶段,没有付诸实施,因为家人和朋友担心她开茶馆会太辛苦。但不管做什么,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她不想退休以后在家呆着,而是要继续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老年大学毕业后 还能去哪里?

  人物:徐女士,67岁,退休公务员。现在老年大学上电脑班、学英语。

  徐女士现在最盼望的是去老年大学上学的日子,这样就又可以和同学们见面了。她现在最发愁的则是,要“毕业”了,以后怎么办?

  徐女士在浙江省老年大学学习已经有四年了。她最开始上的是体保班,每周一次去少年宫广场练太极拳、太极剑。除此之外她还报名学英语,因为徐女士的大女儿在美国,她去住过一阵子,深感语言不通影响生活,觉得学点英语很重要,这一学就是四年。她们班有三四十人,像她一样儿女在国外所以来学英语的老人还蛮多的,学校里开了好几个班,学习的课程是《走进美国》。两年前她又报名上了电脑班,也是为了方便和女儿在视频上聊天,或者发邮件等,在家闲得无聊时还能上网打牌。平时除了上课,徐女士和同学们也会出去聚会、吃饭,活动很丰富。但是,现在她要面临“毕业”的问题,因为省老年大学的名额非常紧俏,老学员也不能一直赖着不走,学几年差不多就要离开了,现在徐女士比较焦虑的是,离开老年大学后还能再到哪里去上学?她让在杭州的小女儿帮忙找找看,有没有适合像她这种退休老人学习的地方。

  责任编辑/朱娅珍 版式设计/张丽青

  文/张巧英 吴婧 周玉倩

  最近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浙江省统计局5月6日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浙江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89%,65岁及以上人口占9.34%。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浙江已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主要省份。

  进入21世纪10年代,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进入老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的出生人口高峰期,随着这部分人群迈入60岁门槛,未来20年中国将迎来加速老龄化的高峰期。预计到204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

  老龄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与其悲观应对不如积极面对。

  本月初,杭州市卫生局公布2010年杭州市居民的期望寿命为80.67岁。人均期望寿命,在不特别指明岁数的情况下,指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换句话说,按照2010年死亡水平,2010年出生的孩子,平均可以活80.67岁。

  即便按60岁退休计算,那到80.67岁之间,还有至少20年时间。这20年,要如何精彩地度过?

  为了应对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了“积极老龄化”的理论,这是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的老龄发展战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积极”是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不仅仅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到老年时仍能发挥自己在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和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

  积极老龄化不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人群和社会。本期,我们采集了一些老年人的精彩生活样本,希望能成为积极老龄化的一个注解。
 

上篇
拾荒老人裸捐更需社会保护
下篇
上海老年人读大学可拿学历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