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后勤慈善工作站
 

兄弟单位动态与信息 

 

北京大学成功展示STING感受和结合c-di-GMP的机制

625《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NSMB) 在线发表了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苏晓东教授研究组的论文。 这项工作解析了先天免疫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接头及感应蛋白STING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胞内部分的Apo蛋白及其与c-di-GMPbis-(3’-5’)-cyclic dimeric GMP)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这项工作由四年级研究生黄亦和及博士后刘翔宇共同完成。

  STING堪称中国蛋白之一,是2008年至2009年间由世界上多个科研小组(包括北大的蒋争凡教授研究组,称其为ERIS;以及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研究组,称其为MITA)几乎同时发现的在先天免疫通路中起重要联接及感应功能的接头蛋白。

 

北京大学 发现维持DNA复制叉稳定性的新蛋白Dna2

《细胞》(Cell杂志于68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孔道春教授(通讯作者)与英国Sussex大学Antony CarrJohanne Murray课题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纪建国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孙磊、孙飞课题组合作完成的论文。该项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维持DNA复制叉稳定性的蛋白Dna2,并阐明了S期细胞周期检验点和Dna2蛋白维持DNA复制叉稳定性的分子机理。

同期还刊发了Mong Sing Lai博士和Marco Foiani博士共同署名的对该成果的评论。

 

          北京大学 应用纳米技术快速诊断流感

北京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自主研发的呼出气冷凝液采集装置快速、简易地采集呼出气冷凝液(相关成果6月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利用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技术研发了一套快速检测流感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实现快速诊断流感的目标。研究还发现,通过磁珠富集病毒,可以增强检测信号,进一步降低检测限。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申芳霞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生王金东

 

清华大学 研究解析一种重要蛋白酶晶体结构

  7,清华大学施一公研究组发表的文章,报道了一种重要的蛋白酶:Yca1 metacaspase的晶体结构(分辨率为1.7 angstrom),并由此分析了这种酶的作用特点。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杂志上。施一公教授为通讯作者,这是这一研究组在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又一重要成果。  

   这些研究表明,Yca1是一种钙离子激活的半胱氨酸蛋白酶,能在酵母胁迫应答过程中,消化特殊的底物。

  这项研究成果是施一公教授研究组继3月份解析大肠杆菌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反向转运蛋白 (GadC) 的晶体结构后的又一重要成果。

 

浙江大学 新型自修复材料制备成功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黄飞鹤领导的超分子化学课题组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超分子凝胶。该超分子凝胶具有形变大、恢复时间短的特性,展现了优越的材料应用前景。相关研究论文6月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张明明

黄飞鹤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制备出了两种不同的超分子凝胶,且制备过程简单,其自修复性能极其优异,甚至能在10000%的形变下进行快速自修复。

上海交通大学 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74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该成果解决了困扰世界科学界和产业界30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难题,使青蒿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变成现实,生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这意味着每年可将近百万人从死亡线上救出。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青蒿素能治疗疟疾,但因受原料限制、提取成本高昂、提取率低等因素影响,青蒿素成了天价药”“贵族药

上海交大张万斌教授领衔的手性合成与催化团队,使用他们发现的一种特定催化剂,将青蒿酸还原后得到的二氢青蒿素经过一个无需光照的常规合成途径,即可方便高效地得到过氧化二氢青蒿酸,然后经氧化重排可高收率得到青蒿素。该方法合成路线短,高收率接近60%。目前,该成果准备申请国际专利。

 

南京大学PLos ONE揭示细胞命运机制

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6Plos ON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通过细胞核及线粒体p53协同活性决定细胞命运的两步机制。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王炜教授及刘锋教授为这一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p53网络的整合模型,探讨了在受到辐射后细胞核与线粒体p53信号协同作用决定辐射敏感组织细胞命运的机制。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决定细胞命运的两步机制学说。第一步决定了DNA损伤是否严重到通过线粒体p53信号直接触发细胞凋亡,而第二步则决定了在细胞周期阻滞后损伤是否得到修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大灭绝后生物复苏持续近千万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中强团队研究发现,2.52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事件后,仅有约10%的动植物侥幸存活,随后生态系复苏前后持续约近1千万年。

目前,国际地学界关于生命如何从这次大灾难中复苏的观点不一,陈中强联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Michael Benton,对有关大灭绝事件对生态系的冲击、生物在大灾难之后复苏的报道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他们最近从中国南方获取的地质记录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出了上述结论。该成果6月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

 

南开大学在药物设计的结构取得重要进展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药物设计的结构基础这一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免疫应答中关键蛋白STIM1的激活机制” 6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南开大学教授沈月全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杨雪、金昊蔡翔宇为共同第一作者。

   沈月全课题组正是利用这种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方法在世界上首次测定了STIM1蛋白的精确三维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配合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实验手段,完整揭示了STIM1蛋白激活的分子机理,对于药物设计工作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南开大学在药物传输载体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药物传输载体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其研究成果基于蛋白-多肽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水凝胶 6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南开大学教授杨志谋、龙加福为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生张晓丽、褚新雷为共同第一作者。

课题组结合各自在相应研究领域的积累,提出利用蛋白质和多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来制备新型蛋白-多肽杂化水凝胶。该体系利用蛋白-多肽的特异性结合来增强多肽自组装纤维之间的结合力,从而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以及形成性质更为优异的水凝胶。

 

华东师范大学 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伤口愈合过程中促进上皮细胞增殖的关键分子抗菌蛋白REG3A,这有可能为治疗银屑病和难以愈合的皮肤伤口提供新方法。相关论文发表 7月在Cell杂志旗下的《免疫》(ImmunityIF24.221期刊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赖玉平研究员。

研究结果揭示了分泌型肠抗菌蛋白REG3A可通过IL-17诱导促进皮肤角化细胞增殖,表明REG3A可能调节了在正常损伤修复和银屑病的表皮过度增殖。最为重要的是,该发现将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新靶点。

 

同济大学综述G蛋白偶联受体表达和功能改变新发现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杜昌升博士谢欣博士,6月在《细胞研究》(Cell Reserch上发表题为“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多发性硬化症治疗靶点的综述文章。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一大类受体家族,人类大约有1000G蛋白偶联受体,这些受体的主要功能是将细胞外信号传递至细胞内,从而启动细胞反应改变细胞活性。

在这篇新综述文章中,作者们概述了近期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或动物模型研究中关于GPCRs表达和功能改变的新发现,以及通过遗传或药理学操作揭示的GPCRs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同济大学 研究发现丙戊酸或可治疗多发性硬化

6月,国际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华山医院合作研究的一项新成果:研究人员通过老药新用,采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VPA)来治疗多发性硬化,获得了一定效果。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仅次于创伤的中青年人致残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有着死不了的癌症之称。

 

同济大学、第二军医大学Stem Cells解析新成果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首次发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内源性的一个小非编码RNAmiR-138能够在诱导过程中特异性地作用于p53,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53的表达,从而提高诱导效率。多能性分析检测表明利用miR-138和四因子诱导得到的iPS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多能性,并且具有激活的Dlk1-Dio3区域。相关成果7月公布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国际著名刊物Stem Cells杂志上。

文章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九红教授,第一作者为叶丹

 

医大发现与中国人胃癌相关的“双面”蛋白

7月,南京医科大学肿瘤中心周建伟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分析了1806例胃癌患者样本之后,发现人体内的两种蛋白质的指标可用来判断中国人群胃癌患者术后的存活状况,并可预测化疗效果。这一成果已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临床癌症研究》杂志发表。据介绍,这两种蛋白质分别名为JWAXRCC1 

     不过研究发现,在胃癌病人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时,如果胃癌组织中检测出这两种蛋白表达很高,则化疗对病人没太多好处;而这两种蛋白表达低的病人化疗效果好。 

 

南京师范大学等 Cell子刊细胞周期调控新机制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美国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贝克曼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证实在细胞周期进程中连续的翻译后修饰编程了重要核酸酶FEN1的降解。相关成果公布在72《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这些研究发现揭示了细胞确保精确细胞周期进程和防止转变的一条新的调控机制。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贝克曼研究所,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沈炳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为这篇论文的第一研究单位。

 

山东大学 独家完成Nature子刊文章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月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揭示了人体先天免疫相关蛋白STING与细菌信号分子环化双鸟苷酸(c-di-GMP)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理解人体内源免疫系统如何感应及防御微生物的感染提供了重要信息。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谷立川教授,这是谷立川课题组继今年3月份发表两篇重要论文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博士生尚桂军、李宁,讲师朱德裕,硕士生张俊兵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是本论文的唯一完成单位。

 华东理工大发现石墨烯预为信息存储器大限解围

很多人都知道,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神话一样的发展速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18年,以硅基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存储技术将面临发展大限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陈彧带领的课题组最近发现,石墨烯材料能有效拓展信息存储空间,从而在以石墨烯为基础的新型有机高分子信息存储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6月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英国皇家化学会评论》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 筛查肿瘤再生细胞或有新办法

为什么现代治疗手段无法杀死全部的癌细胞?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相当一部分癌症病人在化疗后仍会复发?华中科技大学汪宁黄波两位教授带领的团队提出了一种分离和培养肿瘤再生细胞的新方法,该方法为攻克这个困扰医学界的难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其论文《软三维纤维蛋白可促进肿瘤再生细胞筛查与生长》于71《自然·材料》上发表。 他们已成功进行了8种不同癌细胞的实验。

实验中,汪宁及团队成员选用了软三维纤维蛋白胶来培养癌细胞。这种特殊的蛋白胶来自深海大马哈鱼,可以为癌细胞提供无干扰的生长环境。研究人员分别把黑素瘤、肝癌、卵巢癌等的癌细胞放入蛋白胶中,发现存活下来的癌细胞不但生命力顽强,而且生长速度比较快,导致肿瘤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普通癌细胞。

 

燕山大学 合成迄今最大长径比超细铂纳米线

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高发明课题组利用胰岛素纤维的线性结构以及特定的活性基团诱导合成了直径仅为1.8nm、长径比大于104的超细、超长铂纳米线。这是国际上首次合成如此大数值长径比的超细铂纳米线。相关成果7月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在题为《胰岛素类淀粉纤维:控制合成具有较高电催化活性的超细超长铂纳米线的杰出平台》的研究论文中,高发明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基于生物蛋白分子诱导控制合成超细铂纳米线的新方法,该项研究在超细、超长铂纳米线的可控合成以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DKK1蛋白可作为肝癌血清诊断标志物

在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DKK1用于肝细胞癌血清诊断的大规模临床多中心试验研究中,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覃文新研究组证明该蛋白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肝细胞癌的血清诊断。今天,他们的研究成果经“快速通道”,6在线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上。 据介绍,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一流临床肿瘤学和肿瘤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血清蛋白标志物Ⅱ期试验研究论文。

 此外,研究人员所申请的国际专利“DKK1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已于近日获美国专利授权。

该临床试验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等共同完成。

 

第三军医大学 发现遗传变异可促进高原适应性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与美国加州大学通过7合作研究,发现人体的线粒体DNA T3394C遗传变异通过降低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和细胞呼吸能够促进世居高原藏族人群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能力,这项研究有望从线粒体DNA角度阐明人类高原适应性遗传机制。这项成果7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研究双方通过合作,戢福教授应用高精度限制性内切酶及线粒体DNA序列测定等方法,发现线粒体DNA T3394C位点突变在世居高原藏族居民中高度富集;发现线粒体DNA T3394C遗传变异可降低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和细胞呼吸,从而促进机体适应缺氧环境的能力。

 

第三军医大学 发现改善血管内膜增生新靶点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教授张莉莉课题组研究发现,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TLR4Toll样受体4)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膜增生,为临床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7月发表在英国权威期刊《心血管研究》上。

    内膜增生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特征,也是血管重建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和增殖是防止动脉内膜增生的一个重要策略。

 

中山大学 提出哺乳动物X染色体基因表达新文章

中山大学生科院贺雄雷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7在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证实在进化过程中哺乳动物X染色体基因表达减少,从而驳斥了Ohno提出的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间的剂量补偿假说。

性别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事件。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因此关于性染色体的起源与演化是生物学家长期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直接比较了哺乳动物X染色体基因和哺乳动物性染色体起源前进化分歧物种中一对一的同源基因。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关于性染色体演化的Ohno假说不适合绝大多数的基因,而重新开启了寻找驱动雌性哺乳动物中X染色体失活起源的进化驱动力的大门。

 

中山大学外显子组学慢性乙肝研究取得新成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高志良教授去年其研究组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发表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晚期肝病的新进展,今年又再次取得了外显子组学慢性乙肝研究的最新成果,相关成果公布在Hepatology上。

高志良教授王一鸣教授为通讯作者,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彭亮副主医师为第一作者之一。从2008年至今的4年时间,这一研究组对3000余例乙肝患者及对照组人群进行慢性乙肝的遗传背景与易感性关系的研究,发现了数种可能与乙肝感染相关的基因。

 

广西医科大学 脑干脑炎是危重症手足口病主要死因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授农光民带领团队,从全球病例数最多的一组临床病理资料中研究证实,并发严重的脑干脑炎是危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论文7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关于手足口病的研究文章。

目前,手足口病危重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神经源性心肺功能衰竭被认为在手足口病危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有关研究资料十分有限,未能得到完全证实。

 

重庆医科大学、莱顿大学Cell子刊解析干细胞

  荷兰莱顿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发现了一种通过连接酶RNF12,调控TNF-β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胚胎干细胞命运与形态发生的新机制,这将对于深入研究胚胎干细胞发生发展提供重要信息。相关成果6公布在Molecular Cell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重庆医科大学黄慧哲教授,以及莱顿大学的张龙,以及周芳芳

 

宁波材料与工程所 碳纤维表界面改性研究获新成果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在碳纤维表面改性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所复合材料研究团队所设计的新型制备方法,为生产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相关成果7月发表于美国化学会的《应用材料与界面》期刊。

此次科研人员将氧化石墨烯引入环氧基上浆乳液中,采用浸渍法对碳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有效调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微观结构,进而显著改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武警总医院 发现一种新的腰椎疾病

    武警总医院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彭宝淦教授等发现,人类存在一种新的腰椎溶骨性疾病。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病可能是一种发生于腰椎的免疫炎症性疾病。研究结果作为一种新疾病以论文《一种特殊的椎体溶骨性破坏疾病》在线发表在6月的《英国医学杂志·病例报告》上。

彭宝淦等在临床上首先发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严重腰痛疾病。这种疾病在影像学上有其独特的表现,X线片上显示一个椎体巨大的溶骨性破坏,CTMRI显示相邻椎体椎板侵蚀和椎间盘退变。

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发出纳米肿瘤诊断新技术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利用一种新型铁蛋白纳米粒,成功实现肿瘤诊断。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无机纳米材料类酶活性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该技术将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新试剂和新技术。相关成果6在线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通过对9474例临床常见肿瘤标本的筛查,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新型铁蛋白纳米粒肿瘤诊断的灵敏度为98%,特异性为95%,均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基于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同时,该纳米颗粒对不同等级和分化的肿瘤细胞均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染色,体现了其潜在的临床肿瘤诊断能力。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疾病离子组学研究获进展

6月,《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王福俤研究组、林旭研究组及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李亦学研究组的合作成果。该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疾病离子组学”的新概念,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金属离子在代谢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该研究不仅发现血浆铜和磷与肥胖、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均具有显著的关联,还发现不同元素在与代谢性疾病的相互关联中所起作用的模式各不相同:钾和铬比较倾向于单独发挥作用;铁在Ⅱ型糖尿病中更趋向于与其他元素如铜等互相影响而发挥作用;铜既可以单独在肥胖中发挥作用,也可以与其他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肥胖代谢。

 

   北京航大怀进鹏 被授予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6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院士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授勋仪式在法国驻华大使馆新馆举行,法国驻华大使白琳在致辞中对怀进鹏为中法教育、科技合作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法国国家荣誉军团勋章是法国政府颁授的最高荣誉骑士团勋章,1802年由拿破仑设立,以后法国各届政府都以此表彰在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士。

 

遥感所崔伟宏 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7,俄罗斯自然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正式批准中科院遥感所崔伟宏研究员为外籍院士。崔伟宏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地球信息科学部副主任等职。

崔伟宏研究员曾参加和主持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监控配套系统研究;主持我国第一个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制图自动化系列装置研制,为建立基于数字的空间信息系统创造条件等。

    

中南大学张阳德 当选乌克兰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5月,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主席、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张阳德教授成功当选为乌克兰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内镜外科学专业)。这是中国医生首次当选乌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20114月和今年5月,张阳德教授先后两次率领中国内镜医疗中心医学专家代表团访问乌克兰,并在乌克兰医疗中心医师、麻醉师的配合下,用中国生产的内镜器械设备,顺利完成14台妇科内镜微创手术,实现中国内镜微创名医进入欧洲医院“手术”零的突破,彰显了中国内镜医学的巨大进步。

 

  合肥工业大学吴信东 获IEEE计算机学会技术进步奖

6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计算机学会授予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授吴信东2012年技术进步奖,以表彰其在数据挖掘及应用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吴信东长期从事数据挖掘、知识库系统和万维网信息开采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与合作者一起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局部模式分析、负关联规则挖掘、海量影像数据关联的理论和算法,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和会议论文集31部。

上篇
参阅资料(复旦大学2012年第37期)
下篇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举办《吴汉英水彩画精选》首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