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
(共159项) (科技部 2012.8.17.公布)
№ |
项 目 名 称 |
承 担 单 位 |
1 |
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产权制度研究——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 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政策为例 |
北京决策咨询中心 |
2 |
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 |
3 |
外国政府创新管理新趋势及借鉴 |
北京工业大学 |
4 |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
天津商业大学 |
5 |
构建新型城市生态研究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
6 |
政府导向下低碳型经营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策略研究 |
太原理工大学 |
7 |
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及农牧民利益研究 |
内蒙古华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中心 |
8 |
内蒙古资源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
内蒙古大学 |
9 |
沈阳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研究 |
沈阳工业大学 |
10 |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模式、战略及政策研究 |
大连交通大学 |
11 |
社区科技开发模式及其对公民科技素质影响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 |
12 |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吉林大学 |
13 |
我国低碳创新体系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14 |
黑龙江省科研院所资源战略整合与布局研究 |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所 |
15 |
我国中小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16 |
全球创新资源转移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
华东师范大学 |
17 |
区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研究 |
上海科学院 |
18 |
新形势下我国促进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研究 |
同济大学 |
19 |
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有效模式与绩效评估 |
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 中心 |
20 |
国家品牌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 |
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 |
21 |
城市化进程的海岸带生态安全和风险调控对策 |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22 |
基层科技创新组织与管理体制研究 |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23 |
江苏创新资源整合共享的模式与机制研究 |
南京理工大学 |
24 |
服务于技术创新的科技金融耦合机制研究 |
南京工业大学 |
25 |
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
浙江省浙商研究会 |
26 |
从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创新的学习机制与能力演进研究 |
浙江理工大学 |
27 |
社会流动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
宁波工程学院 |
28 |
促进知识产权和科技评价体系融合的问题研究 |
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
29 |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联盟的构建及运作模式研究——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
合肥工业大学 |
30 |
低碳循环农业背景下的新型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构建与 实证研究——以安徽为例 |
安徽农业大学 |
31 |
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
福建农林大学 |
32 |
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政策选择——以福建省为例 |
福建师范大学 |
33 |
科技入园与基层科技工作创新研究 |
南昌大学 |
34 |
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与生态系统耦合的制度创新研究 |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
35 |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政策选择研究 |
江西师范大学 |
36 |
沂蒙老区协调跨越发展的科教驱动研究 |
临沂大学 |
37 |
资源型城市科技进步促进产业转型路径选择及发展对策研究 |
山东理工大学 |
38 |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问题研究 |
青岛科技大学 |
39 |
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若干问题研究 |
青岛大学 |
40 |
金融创新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 经济区为例 |
山东经济学院 |
41 |
分布式能源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42 |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机理与对策研究 |
河南省科学院 |
43 |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 |
河南农业大学 |
44 |
创新驱动支撑中部发展战略研究 |
武汉理工大学 |
45 |
利用境外农业资源缓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46 |
推动“绿色地产”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武汉理工大学 |
47 |
中部省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研究——以湖南为例 |
湖南大学 |
48 |
我国防治腐败相关对策研究 |
湖南商学院 |
49 |
"金砖国家"的增长与转型--基于技术进步影响经济增长 方式的视角 |
湖南省商业经济学会 |
50 |
中国农民创业培育研究 |
长沙理工大学 |
51 |
知识服务嵌入制造业集聚创新体系机制研究 |
中山大学 |
52 |
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创新顶层理论设计研究 |
深圳大学 |
53 |
节能减排政策压力下资源富集区产业转型路径和模式研究—— 以桂西地区为例 |
广西财经学院 |
54 |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研究 |
海南大学 |
55 |
地方科技创新考核评价研究-以四川为例 |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
56 |
藏区农牧民的贫困脆弱性及生计策略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 |
57 |
成渝经济区全域绿色发展模式及政策设计 |
成都市科学技术顾问团办公室 |
58 |
农村科技创业金融政策研究 |
西南大学 |
59 |
中国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以重庆市 IT产业为例 |
重庆大学 |
60 |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贵州为例 |
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
61 |
现代烟草农业风险管理与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
贵州财经学院 |
62 |
桥头堡建设中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
63 |
专利转化实施统计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
64 |
与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相适应的全国科技援藏模式 创新和长效机制研究 |
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 |
65 |
CPI主要构成商品价格预期发现与政府调控对策研究 |
陕西师范大学 |
66 |
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基于科技体制创 新视角的案例分析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67 |
基于可持续利用下的农地流转制度研究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68 |
农产品价格波动对策研究 |
甘肃农业大学 |
69 |
城市化进程中青海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
青海大学 |
70 |
宁夏科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 战略和信息研究所 |
71 |
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
银川智嘉电子科贸有限公司 |
72 |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以回族为例 |
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
73 |
基于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棉花价格周期性波动问题研究 |
新疆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
74 |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与发展路径选择 |
石河子大学 |
75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76 |
知识搜索应用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77 |
基于网络一代信息行为特征的犯罪预防研究 |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
78 |
公安机关编制标准研究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79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12)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 |
80 |
农民工从业全周期安全生产保障策略研究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81 |
城市化和工业化冲击下海岸线管控战略研究 |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
82 |
粮食金融化趋势下我国粮食安全的量化研究 |
武汉工业学院 |
83 |
突破国际贸易壁垒的中国木材合法性认定标准体系研究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
84 |
基于系统工程的复杂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协同网络构建与 管理模式研究 |
中央民族大学 |
85 |
税收对经济影响的理论研究与量化分析 |
北京大学 |
86 |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 |
苏州大学 |
87 |
总量生产率与产业生产率关联研究 |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
88 |
应用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研究 |
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 |
89 |
政府流程再造国际经验比较研究 |
国家行政学院 |
90 |
创新管理对科技行政管理体制的新要求 |
国家行政学院 |
91 |
国家化学品安全管理战略研究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92 |
中医药预防保健(治未病)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93 |
高技术发展所需关键金属矿产对策研究 |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
94 |
科技创新支撑中央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 |
95 |
机械行业技术政策研究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96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有关问题研究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97 |
海外华人社会网络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
暨南大学 |
98 |
交通运输行业技术政策研究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
99 |
农村科技创新与创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
中国农业大学 |
100 |
全民健康科技成果产业化战略研究 - 以口腔生物医用材料为例 |
北京大学 |
101 |
引入能效与需求响应资源的输配电规划新方法研究 |
华北电力大学 |
102 |
山东省蓝色经济产业关联与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
山东大学 |
103 |
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的路径选择及政策研究 |
北京交通大学 |
104 |
重点科技立法项目研究 |
中国政法大学 |
105 |
科技计划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制度研究 |
北京大学 |
106 |
科研事业单位技术转移体系研究 |
北京化工大学 |
107 |
海外引进人才的工作机制研究 |
清华大学 |
108 |
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理论与相互关系研究 |
清华大学 |
109 |
提高科技中介机构国际竞争力研究 |
清华大学 |
110 |
中国科学发展的社会生态:观念、制度与文化 |
清华大学 |
111 |
国家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机制与模式研究 |
北京大学 |
112 |
产学研用结合及科研教学一体化导向的高校科研组织方式 创新研究 |
北京师范大学 |
113 |
顶尖科学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成才规律研究 |
北京大学 |
114 |
中国城市创新发展案例研究 |
清华大学 |
115 |
主要国家科技政策比较研究(2012)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16 |
高新技术企业景气指数监测(2012)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17 |
软科学成果应用与推广体系研究(2012)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18 |
科技创新:政府定位与作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
119 |
经济转型与科技创新 |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
120 |
建设创新型国家路线图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21 |
科技创新税收政策体系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22 |
中德创新政策比较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23 |
新型研发机构和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24 |
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25 |
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政策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26 |
海外引进人才国内发展状况与案例分析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27 |
创新集群发展路径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评价指数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28 |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总体框架和领域布局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29 |
公立科研机构人员绩效激励机制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30 |
国外科技人才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31 |
产业技术创新链的理论、案例与政策分析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
132 |
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方法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
133 |
科技热点敏感问题追踪与分析 |
科技日报社 |
134 |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重大举措跟踪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35 |
部省会商推动区域科技发展重点任务与实现机制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36 |
重点新产品计划管理创新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37 |
我国技术交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技术市场交易数据的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38 |
技术预测方法研究及其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39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研究 |
科学技术部科技评估中心 |
140 |
科技促进节能减排机制与政策研究 |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
141 |
应对全球性问题中的科技影响力研究 |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 |
142 |
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研究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科学研究所 |
143 |
科技舆情监测研究(2012) |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
144 |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绿色水电发展策略研究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145 |
司法鉴定机构执业能力评估体系研究 |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
146 |
医学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
中日友好医院 |
147 |
全球产业变革新特征与我国未来产业创新路径研究 |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 |
148 |
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机制及对策研究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49 |
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报告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50 |
促进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重大政策措施研究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51 |
科学政策学研究 |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 |
152 |
中国科技政策的国际观点分析与研究 |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 |
153 |
航空公司安全保障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
154 |
“十二五”时期高新区转型与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研究 |
武汉大学 |
155 |
气候变化对国家主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研究 |
黑龙江省气象台 |
156 |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157 |
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
158 |
文化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环境研究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159 |
保障性住房多元化融资研究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 |
比尔·盖茨访谈:技术如何改变大学
郭 英 剑
自2008年从微软公司退出后,盖茨就将自己的财富与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该会也把教育视为自己的使命之一。此次《高等教育纪事》记者采访盖茨,所谈的话题大都围绕着“技术如何改变大学”展开。这算得上是盖茨近年来第一次较为全面地畅谈自己对教育发展的回顾、思考与展望。
改变为何没有如期而至
1995年年底,在盖茨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了电脑技术的革命会给未来带去怎样的变化,同时描绘了由于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未来会进入到一个彻底巨变的世界之中。访谈就从这个话题开始。
记者问道,当时您预测了教育会因为技术而发生巨变。但近2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前景似乎还处于发展之中,其原因何在?
盖茨说,转变确实比自己想象的要缓慢。更重要的是,教育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重大转变。特别是体制内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还没有因为网络而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但即便如此,这次由网络而引发的转变依旧不同以往。盖茨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个体教育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那些积极上进、能上网寻找课程资源的人来说,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内容。但问题是,现在还很难在整个教育体制下去探讨技术教育与当面授课哪个更好。“如果两所大学进行比较,大家总是会以输入(input)资料进行对比,比如这所大学比另一所大学所要求的SAT分数更高。换句话说,大学还没有建立起来自身增值的良好指标体系。因此,大学是一个没有清晰指标的领地,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实验才能达到目的。”他说。
如何看待网络大学的证书
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为首的一些名牌大学,近年来都在网上发布了不少免费的网上课程,注册者还可以据此获得相应的证书乃至学位。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证书呢?
“其实,最终还是要看雇主究竟信任什么才行。”盖茨说,今天人们大都还是信任学位。有了好学校的或者更高的学位,人们才会为其提供工作的机会,而如果没有学位,即便是有工作机会,人们也不会考虑你。
因此,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改变这种认证方法?盖茨提出,最理想的方法是,把学生的学识与获得知识的方式区分开来。他说,就自身而言,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自己是个职业的学生,因为自己喜欢在网上“看课”(watch courses),收看各种各样的课程和讲座。之所以如此,仅仅因为自己喜欢而已。
商界成功人士有无资格参与大学运作
当前,有人已经提出,即便在商界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也不一定有资格参与大学的运行。这便带来了下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商界成功人士才有资格参与到大学的运作之中?
盖茨说,很显然,凡是与大学有关的事宜,都是由在大学工作的人来处理的,也是在大学之中加以解决的。他说,他从未听说,也从未见过有哪个商界人士走出自己的办公室来到一所大学,然后指手画脚。
盖茨的基金会所做的,就是对那些站在十字路口的大学提供资助。因此,是来自大学的人提出申请,说他们想为下一代人的学习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此后,基金会才会经过商讨,最终决定是否提供资助。
“所有的基金都会给予大学之内的人,而不是大学之外的人。”盖茨说他自己当然也很清楚,大学中的一些人或许会对其他人的做法有意见。但他认为,如果人们都觉得某件事情(比如大学生的毕业率)是好事,那么大家就可以达成一致意见,然后说:我们可以为此作出努力并改善现状。
如何看待大学成为职业培训的地方
当前,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大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有人便担心,如果人们一味地讨论毕业率,甚至为此要剔除一些额外的课程,那么,大学就成为了职业培训的地方,反倒会忽略了文理学院学位的核心之处——她是要培养公民的。
盖茨对此回应说,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的课程都是超负荷的。如果一个人要想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大学学业,就会发现自己无法进入所有的必修课程。因此,如果学生仅仅因为自己无法选上学位必修的课程,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选听更多的课程的话,这才暴露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在美国,很多顶尖大学的学生为了能够选上好的课程,可能需要在凌晨四五点就爬起来,在选课程序一开放的时候,就需要迅速点击选修课程,否则机会转瞬即逝,这个课程就从自己的指缝中溜走了,再选可能就是一年之后,甚至再也没有机会了。而学生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不得不选修一些可能自己本不喜欢,但可能是学位必修的课程。
“问题还在于,对此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指标体系来加以衡量。”盖茨说,现在的情形是,联邦政府的经费悬在空中,而来自州政府的经费在大幅削减,各种花费受到了种种限制。大学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当提高学费。在这种情形之下,要分清哪些额外的课程能够促使学生成长为公民,哪些课程只是学生被迫选择的,确实变得非常重要。盖茨说,如果人们去看一看学生反馈数据的话,现在学生所选课程的情形,大概后一种情况要占大多数。
盖茨表示,他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如果好的课程真正有吸引力的话,人们即使是大学已经毕业、拿到学位了,也可以通过上网的方式来参与到这类课程之中。
技术能否动摇传统大学基础
在2010年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盖茨曾说,在5年之内,“基于地方的大学”(placed-based colleges)会因为基于视频的(video-based)大学的崛起及其证书的流行而变得不那么重要。对此,记者问到,传统的大学领导人是否应该会为自己基于地方的大学建设模式而感到担忧呢?
盖茨说,如果他们想创新,他们应该忧虑的是,要在怎样合适的时间作出怎样合适的创新举措。其他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超过了美国,他们有更多的孩子进入大学读书,大学的毕业率很高。他认为,让很多孩子们坐在教室中听课,从某种角度说是一种过时而陈旧的事情了。让一群孩子组成一种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这会变得更加重要。
他提出,如果把课堂讲座与学习小组看成两种不同的方式,那么,应该让课程讲座成为大家可以分享的东西,而不是在课堂上让老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过来重复过去。在一所大学校园中,学生应该更多地和大家进行交流,而不是听课。
盖茨说,大学并非乐意就此作出改变。因此,也不知道谁是改革者。但他认为,改革的时代正在来临。
(摘自《中国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