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单位动态与信息
我国实现量子信息百公里隐形传输
科学家潘建伟等人近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定技术基础。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自然)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组成联合团队,于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实验证明,无论是从地面指向卫星的上行量子隐形传态,还是卫星指向两个地面站的下行双通道量子纠缠分发均可行,为基于卫星的广域量子通信和大尺度量子力学原理检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高损耗的地面成功传输
中科大等 为发现疑似希格斯粒子作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强子对撞高能实验中,区分光子信号与大量的强子噪声是实验分析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希格斯粒子到双光子衰变信号的探测。中国科大组的工作对确定光子探测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在双玻色子4轻子衰变信号研究中,科大组负责在数据中筛选可能的信号事例,并对相关过程的噪声伪信号进行分析研究。
中国科大ATLAS组由7名教师和12名研究生组成。早在1997年,该校就参加了ATLAS缪子窄气隙室(TGC)预研制,负责触发探测器电子学读出系统设计,成为中国ATLAS重大国际合作的发起单位。
北京大学 确定中国早期陶器出现时间为两万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研究成果为探讨现代人行为、特定文明要素的出现和传播机制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北京大学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一年来,国际血液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Blood》(影响因子10.588)连续发表了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课题组完成的三篇学术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联合发现时空变化环境下的细菌趋化行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招收的08级跨学科博士生朱学珺和司光伟,其背景分别为生物和物理。北大物理学院罗春雄副教授是实验中微流装置的主要设计者,合作指导了研究生的实验工作。
上海交大 研究发现蛋白分子可预测糖尿病发生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
同济大学 Science子刊发表免疫学论文
在8月一期的《科学信号》(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论文,报告了一些增进调控或效应子功能的T细胞信号新靶点。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刘中民(Zhongmin Liu)教授和Shuiping Jiang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增进Treg或效应T细胞功能的新信号靶点,可能有助于设计未来的疗法,或是增强在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Treg抑制功能,或是阻断PD-1的功能,由此提高效应T细胞抗病毒或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强度。
中山大学 最新文章解析癌症与小分子RNA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指出了一种小分子RNA:MiR-138与鼻咽癌的关联,并证明了一种细胞周期蛋白:CCND1是miR-138的一个新型直接调控靶点,相关成果公布在7月的《Cell Cycle》杂志上。这篇文章由曾益新院士研究组完成,第一作者为曾益新院士研究组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microRNA表达谱芯片检测鼻咽癌组织和非配对的正常鼻咽粘膜上皮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挑选出一批差异表达的microRNA,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在鼻咽癌组织和细胞中验证芯片检测的结果。研究发现,miR-138在鼻咽癌组织和细胞系中是普遍表达下调的。
南开大学等 联合开发出筛查糖基转移酶的新策略
美国西北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研究论文,开发了一种利用碳水化合物微阵列结合质谱法筛查糖基转移酶的新策略。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将固定化受体芯片上反应与质谱法分析相结合用于筛查假定糖基转移酶的策略。在四种缓冲液条件下,研究人员对14,280种糖基转移酶、受体和供体组合进行了筛选,从而发现并确定了四种新糖基转移酶的特征。
主要研究成果公布在
美国西北大学的Milan Mrksich教授和南开大学的王鹏(Peng George Wang)教授共同领导了这一研究。
浙江大学等团队 发现儿童失明新基因
美国Casey眼科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中、美、加、澳和巴西五国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
莱伯氏先天性黑蒙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始发于婴幼儿时期,到成年时会完全失明。
厦门大学等 细胞分裂研究新成果
厦门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和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模式生物裂殖酵母中揭示了Dnt1是纺锤体组装检测点蛋白Dma1的有丝分裂抑制子,相关论文发布在国际期刊《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
山东师范大学 在肿瘤细胞检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山东师范大学分子与纳米探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课题组基于金纳米粒子设计了一种多色纳米荧光探针,实现了活细胞内三种肿瘤标志物的同时检测和成像。该探针成功用于区分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和正常的乳腺细胞、肝细胞,并能评估肿瘤标志物在细胞中的不同表达水平。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实现活细胞中三种或者三种以上肿瘤标志物的同时检测和成像。
首都医科大学 研究发现细胞膜硝酸盐转运通道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王松灵课题组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北京市肿瘤研究所课题组合作,首次发现哺乳类动物细胞膜的硝酸盐转运通道。相关研究8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王松灵课题组的研究表明,腮腺是机体调节代谢硝酸盐的重要器官。课题组利用唾液腺模式器官,通过国内外合作研究,以体外细胞学、动物实验及唾液酸转运蛋白(Sialin)突变所致疾病患者和对照组研究为基础,发现了Sialin是唾液腺细胞膜硝酸盐的转运通道。
进一步研究证实,经Sialin转运的硝酸盐在细胞内可转化为一氧化氮,Sialin在包括脑、肝、肾、脾在内的机体重要脏器广泛高表达,可能具有潜在的生理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
第三军医大学PLos发表癌症研究新成果
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大型荟萃分析中解析了MDM2 SNP309变异与肺癌的风险,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PLos ONE》杂志上。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的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重新对MDM2 T
哈尔滨医科大学 GATA-4基因单倍缺失与先心病相关
作为调控心肌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关键性基因,GATA-4基因的重复是否能导致先心病在学术界始终存有争议。就此,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院教授刘宏宇
最新研究显示,GATA-4基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以往估计的结果,同时认定GATA-4的单倍缺失可显示出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在内的多种临床表现。相关研究成果7月在美国《循环》杂志(心血管病遗传分册)上发表。
合肥物质科学院 东方超环2012年度实验获多项重大突破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东方超环(EAST)超导托克马克2012年物理实验
目前,国际上大部分托克马克的偏滤器等离子体持续时间均在20秒以下,欧盟和日本科学家曾获得最长为60秒的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
东方超环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建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克马克,自今年2月开始本轮EAST科学实验以来,超过百位科学家来华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
中国工程物理院 5纳秒内输出16千焦耳激光能量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中心三部副主任郑奎兴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该设备,放大器的小信号增益达到世界领先的每厘米5.28%,瞬间输出功率超出全国发电站发电功率的总和。运行中能量仅为百毫焦耳的“种子”光进入放大器后,将在管道、放大系统、反转器中往返数次,能量放大近8万倍,最终在5纳秒内输出16千焦耳的激光能量。
上海生科院 发现亮氨酸缺乏时中枢神经调节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郭非凡研究组,首次发现了下丘脑核糖体S6K蛋白激酶(p70 S6K1)通过抑制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的表达,进而下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稳态调控,揭示了亮氨酸缺乏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外周脂质和能量代谢的新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7月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糖尿病》上。这项研究首次证明了下丘脑CRH的表达受S6K1调控,而S6K1是亮氨酸缺乏引起能量代谢变化的核心调节因子。
上海生科院 揭示T淋巴细胞分化调控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刘小龙研究组在最新的研究中,揭示了T淋巴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CD8分子表达沉默的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8月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免疫学杂志》上。同时,该刊还在“本期热点”板块将其工作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点评。
CD4和CD8受体分子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排斥的表达模式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直是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础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博士生芮金秀等人的研究工作揭示转录因子ThPOK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上海生科院 揭示泛素连接酶gp78调控脂质代谢机制
博士研究生柳童斐等研究发现,gp78基因缺失的小鼠消瘦,脂肪含量减少,能够显著抵抗高脂饮食和年龄诱导的肥胖,并且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其分子机制在于一方面减少了胆固醇与脂肪酸等脂质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大量葡萄糖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消耗。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找到降脂减肥“新靶点”
降脂减肥,除了要“管住嘴,迈开腿”外,或许还能在人体内精密的代谢调控机制上做文章。一种名为gp78的酶就具备了这样的潜质:它在体内脂质代谢的调控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活性被抑制后,能有效减少脂肪含量。
博士生柳童斐等在研究中发现,gp78基因缺失的小鼠变得消瘦,脂肪含量减少,能够显著抵抗高脂饮食和年龄诱导的肥胖,并且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增强。
微生物研究所 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进化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杏忠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安志强共同领导的团队,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与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为真菌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理论。7月,相关研究成果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
据研究人员介绍,捕食性真菌是一类特殊菌群,通过营养菌丝形成的特化捕食结构来捕获线虫、变形虫等微小生物作为营养源。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性,捕食性真菌的起源与进化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
生物物理所 发现肿瘤血管生成新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课题组通过研究,揭示了肿瘤血管内皮标志分子CD146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促进血管生成的最新分子机制,从而获得了CD146作为肿瘤血管生成标志分子的最直接证据。这是该课题组继发现CD146是肿瘤血管新靶标之后的又一突破,相关成果7月在线发表于美国血液学会主办的《血液》杂志。
据该课题组博士生姜天霞介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因此靶向VEGF治疗已成为靶向肿瘤血管治疗的热点。
深圳先进技术院 研制出肿瘤基因表达高效评估芯片
7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陈艳带领研究团队,研制了用于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水平评估的高通量微流控芯片,这一技术可发展成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分析的新型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该领域知名期刊《芯片实验室》上。
微流控技术是在微米级结构中操控纳升至皮升体积流体的技术与科学,是近10年来迅速崛起的前沿交叉领域。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研人员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集成化微流控芯片,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进行大规模的单细胞基因表达分析。单细胞层面的基因表达分析在干细胞和肿瘤疾病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自然光下银离子可还原为纳米银
纳米银作为一种越来越常用的材料逐渐为人熟知,而其天然来源和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均未明确。7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景富课题组,在纳米银、纳米金的天然来源与环境过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出版的学术期刊《ACS纳米》上。
这一研究表明,DOM光照引发1价银离子与3价金离子的还原,是自然界纳米银与纳米金可能的天然来源;在富含DOM的环境水体中,溶解氧可显著促进纳米银的光还原生成,因此溶解氧引发纳米银溶解这一传统观点需要进行修正。事实上,金属纳米材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用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复杂。
昆明动物所 艾滋病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第一防线谜团破解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华堂研究组的郭彦等人研究发现,决定艾滋病1型病毒感染和致病能力的调控蛋白Nef,对广泛分布于黏膜下的树突状细胞有抑制作用。
该研究结果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艾滋病1型病毒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已于7月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成功制备石墨烯铂复合材料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博士王奇等人,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成功制备出分散性良好的石墨烯铂纳米复合材料。相关成果7月已发表在应用物理领域的顶级期刊《应用物理快报》上。
同时,研究人员在等离子体技术制备氮掺杂石墨烯—铂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中,也取得了相应进展。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姊妹刊《ChemPlusChem》上。
紫金山天文台 光球层模型解析伽马暴四个经验关系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范一中、韦大
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是宇宙中最为极端的天文现象之一。其研究还存在很多重要谜团。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 脆性X综合征发病机理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组与大连医科大学肿瘤干细胞研究院秘晓林团队合作,发现了脆性X智障蛋白参与调节DNA损伤应答的机制。以张永清研究组的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FMRP蛋白参与DNA损伤应答,扩展了对DNA损伤应答机制的了解。同时,研究加深了对脆性X综合征发病机理的认识,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海巴斯德所 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EV71研究获新进展
国际学术刊物《病毒学方法杂志》8月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黄忠课题组关于成功制备针对肠道病毒EV71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为EV71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黄忠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库志强、石金平和刘庆伟等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制备了不具感染性的EV71病毒样颗粒作为免疫原,通过免疫小鼠使其产生具有抗病毒能力的中和抗体。然后,利用传统的杂交瘤技术制备了三株能够分泌中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D5、C4和H7。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药牛蒡子抗肿瘤机理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俞强课题组在中药牛蒡子治疗肿瘤的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8月已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化药理学》。
俞强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对牛蒡子苷元的抗肿瘤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葡萄糖缺乏条件下,牛蒡子苷元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造成肿瘤细胞内ATP水平下降以及活性氧族水平升高,从而促使肿瘤细胞死亡。
研究同时还发现,牛蒡子苷元和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D-葡萄糖联合使用能够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低。相关研究成果为用中药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依据和策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建
“两校一所”共建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将形成新型量子及拓扑态研究、高温超导研究、低维量子结构和物性研究、介观光学及冷原子研究、多体量子系统及相互作用研究、实验技术与仪器研发等6个创新平台,瞄准世界物理学前沿与国家在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战略急需,围绕量子物质的制备和量子物态的探索展开科学研究工作。
附 录 :
复旦大学JBC发表癌症信号研究新发现
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N-terminal Phosphodegron Targets TAZ/WWTR1 Protein for SCFβ-TrCP-dependent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Inhibi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Hippo肿瘤抑制信号中一个关键的因子TAZ的调控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权威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BC)上。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及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的
这一研究提供了TAZ调控的新机制,表明TAZ在调控对PI3K信号做出反应的组织生长和肿瘤形成中发挥了作用。
华人科学家张首晟 获2012年狄拉克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
张首晟在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次年,这个预言在他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实验中得到证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实验结果来证实拓扑绝缘体理论的学者,他的理论和实践将为信息技术带来革命性发展。这一成果让他在2010年获欧洲物理学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奖,2012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加上今天获得的狄拉克奖,张首晟已经荣获国际物理学界的三大顶级奖项。
2009年,张首晟作为“千人计划”学者,兼任中国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出生于上海的张首晟1978年以15岁低龄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大学二年级时被选送到德国留学,从柏林自由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获博士学位,1993年起执教斯坦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