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后勤慈善工作站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上海教科院高教研究所原所长谢仁业

 

大家都知道,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今天我想就本科教育质量和大家讨论四个问题。

第一是质量观。什么是质量观?现在对它的定义有各种观点,我知道的大概有三个,即全面可持续改进的质量观,客户至上的质量观,还有“适合的即最佳”的质量观。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我们的教育理念应当是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价值。按照这个教育质量的标准,要求在实施教育或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发展价值。有一个匈牙利代表团就对我说过:你们中国学生到我们国家接受教育,我们要提升他们的价值。现在我们质量观里的一个大问题是,每个学校定位或许是有了,但对学生具体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缺失的。我曾经请教过翁史烈校长:你到底赞同交大应该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还是应用科学家的摇篮?翁校长说:我看现在工程师培养不出来,科学家也培养不出来。因为目标没有想清楚,那就会影响整个培养计划,影响整个课程设置,影响培养模式包括评价标准。现在有些高校提出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领袖和精英,或者是专业的领袖和栋梁,但都看不到领袖是什么素质,领袖是什么要素,要求有什么能力,评价标准又是什么?这些都是质量观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二是信仰与社会责任问题。现在,我们的学生没有信仰,或者是社会责任缺失。我认为,我们与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差距,可能就是对人、社会发展和命运的终极观。他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关怀人的最终命运。这也就是人文教育的观点。据北大人文学院的王院长说,他们自主招生的一个专业,竟然招不到一个学生,而深圳中学的学生,第一个是想去美国,第二是欧洲,至少也是要到香港去。据说财大有一个研究组分析,全国有458万学生第一志愿就是报考财大的。这个数据对不对先不说,但这么多人要考财大,他们在乎什么,关心的是什么东西,据说没有人研究过,有人还说这不是我们要研究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不研究学生,不研究现在已经变化了的学生的价值去向呢?现在,有些学生不想考高职,有些人考了北大又放弃,甘愿进了技校,将会成为一名技师。这都说明,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研究是不行了!

第三是要面向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我曾到一个学校去,请学生评价教师的水平。有个学生说,我来这个学校读书是奔着那个大师来的,但四年过去了,我还没见到。而这个学校教授的课程数已占总课程数的32%了,在上海已是最高的了。至于叫学生评价教师的水平,答案更令人惊讶,说是老师还不如学生。当然,在整个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是得到认可的,但在前沿的最新学术发展上,老师确实不如学生,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去查看。谈到教师的绩效工资改革,学生最想得到的改革,一是希望老师能够批改作业,二是希望老师能留个手机号码,三是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四是强烈要求老师不要在课堂上说自己对社会不好的看法。

第四是评价体制。应该建立一个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流价值的分类评价标准和体系。我们现在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单一,还是以政府为主导。这与各个学校的办学定位类型多样化、特色化和错位竞争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比如音乐学科,上海的如果从人才培养和参加各种世界大赛的标准来评价,那么,有诺贝尔奖肯定能评得下,但在全国学科排名只能第二,中央的院校是第一名,因为他们讲理论,讲论文发表在顶级杂志上。交大的机械工程专业,按照国际EA上的排名,可以排到很前面,但在国内就不行。因为标准不一样,观念不一样,评价的标准肯定也不一样。这样的案例是很多的。另外,招生考试制度也要改革。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总是注意考试的冠军或总分的第一名。有一年哈佛大学在上海招了四名学生,其中三名学生在学校的排名中,大概在三、四十和五、六十名之间,但哈佛考官面试问的是:你有没有参加过什么社会活动,你在这个活动中起了什么作用;一个回答说组织过一次志愿者活动,担任主要领导;还有一个说是学校女子篮球队的队长。这里的关键还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现在,不论哪一个学校,校长第一个关心的是科研。但是,学校今后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依靠的力量是谁?还是教师!所以,学校的办学精力要真正地向人才培养集中,学校的办学资源要向教师专业发展集中,包括学校的经费资源,而这,就要有有效运行的新的教师考核、评价的体制和机制。

 

 

上篇
没有上一页
下篇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要加强教风教学治理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