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后勤慈善工作站
 

 

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为主旨的《中国老教授论坛》,已于1129—30日在上海举行。

这次《论坛》是由中国老教授协会主办和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并得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22个省市和本市高校的170多位老领导和老教授参加,还收到了80余篇相关的论文,其中,本市老教授撰写的34篇论文也参与了交流。在这次《论坛》举行前,上海市老教授协会还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了与此相关的《上海老教授论坛》。

这次《论坛》受到了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在百忙中专门给予了关心。全国人大常委、上海市人大原主任龚学平、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王生洪、王荣华、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中国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新华社原党组副书记、副社长徐锡安、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新疆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张贵亭和四川省人大原副主任钮小明,以及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常务副会长黄鼎业、项伯龙、高级顾问郑令德、张伟江、胡绿漪、上师大党政领导等多人,参加了《论坛》的交流。

这次《论坛》,既是贯彻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讲话中有关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精神,更是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指示,通过研讨和交流,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转变教育观念,查找差距问题,明确改革方向,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王生洪主持了《论坛》的开幕式,常务副会长徐锡安致词,周远清会长作了主题报告。专程从北京前来的清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胡显章在专题报告中说,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因此,大学文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需要有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眼光,需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与文化育人,需要在综合与融合中实现创新。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在会上作了“大学要有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的报告。他说,大学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树立五个意识,即文化传承的意向,文化建校的意识,文化育人的意识,文化引领的意识,文化创新的意识。他说,文化传承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文化建校是增强大学软实力的必要保证。现代大学只有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并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实践中,才能增强大学教育的生命力,增强大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仰书纲认为,今年中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主题,这次《论坛》也直接面对大学的文化建设,很有必要,也很有创意。他说,当务之急是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文化代表什么。目前,我们的教育只注意到了知识的传播,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只注意规模的“大而全”,忽视了学科专业的特色;注重争一流,追求国际上的评价;注重论文数量和课题经费;追求获得奖励的等级和数量;希望在短短的几年中,造就一批又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因此,他说大学要做到文化传承创新,急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破除好大喜功的做法。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叶书宗说,无论大学文化怎样多元,也不论大学文化受到各种挑战,奉献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根,也是脊梁。大学要发掘学校的优秀文脉,弘扬名师们赤心为国,献身教育,痴心研究学术,热情关爱学生的精神。可以说,大学的文化精神就是奉献的文化精神,也是名师们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历来被中华民族视为伟大、神圣、崇高的精神,也是通古至今都称颂的一种美德。他建议,学校要建立机制,在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渗透奉献精神的教育。复旦大学教授刁承湘以“离退休教授在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为题的论文中说,目前在复旦大学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离退休人员已达1869人,其中党员有1487人。这些老专家、老教授、老党员,在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中有着他人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育人阅历,对青年教师和学生有一种亲和力,常能以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教育和感化着青年人。因此,必须重视和发挥他们的作用。她认为,在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的工作中,大学应该发挥老教授的协调和参谋作用;老教授也要发挥“守护神”的作用,在大学这个作为道德、学术、知识、思想、文化等共同体方面,维护他们的地位与尊严。

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广西等地区和单位的代表,也在《论坛》上作了交流发言。

上篇
在东北片高校老教授协会迎春茶话会上 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王生洪同志的讲话要点
下篇
交大老教授协会亮点频呈 老教授有为也有乐